西汉陶俑艺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汉陶俑艺术研究 出处:《西安美术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中国人是最能为死者操心的民族”。在“事死如事生”“生死一体化”的大的丧葬风俗背景之下,中国的西汉时期,丧葬明器中具有着特定艺术风格和文化造型式样彩绘陶制俑像的产生是差异巨大的秦、楚文化在西汉得以融合的结果。此外西汉制俑工艺是对秦代制俑工艺的继承和发展,由秦代制作陶俑时的“模塑结合,以塑为主”工艺发展为方便批量制作的“模塑结合,以模为主”的新的工艺方法。西汉陶俑艺术是在秦俑艺术及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楚文化浪漫感性的情感表达方式,两者共同作用下催生出的具有西汉时代特征的彩绘陶制俑像。本文通过对西汉陶俑产生的丧葬背景、历史文化根源、风格表现、工艺基础及流程、创作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探讨,试图就西汉陶俑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
[Abstract]:"Chinese people are the most able to worry about the dea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ath as life" "life and death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funeral customs, China's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appearance of pottery figurines with special artistic style and cultural style in funeral objects is a huge difference in Qin Dynasty. Chu cultur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integrate the results. In additio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igurines a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 Dynasty, by the Qin Dynasty when making pottery figurines "molding combination." The new process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moulding and moulding" is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batch production. The art of pottery figurine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s based on the art and spirit of Qin Terracotta Warriors. Combined with the romantic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hu culture,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two under the birth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haracteristics of painted pottery figurin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pottery figurines produced funeral backgr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oo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pottery figurine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by analyzing the style, the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and the process, the creative psychology,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879.3;J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渊;试析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彭无情;吴才敏;;侗族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2期
3 李倩;;泰国泰族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韦韧;吴殿廷;王欣;王红强;陈向玲;;丧葬习俗的地理学研究——以西藏天葬为例[J];人文地理;2006年06期
5 姬翔月;;从陕北汉画看汉代丧葬习俗[J];榆林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项红;;彝族丧葬习俗中的《查姆》[J];寻根;2009年02期
7 葛玉红;清末民初丧葬习俗的演变述论[J];学术交流;2004年07期
8 秦新林;;元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演变[J];殷都学刊;2005年04期
9 张国庆;;石刻资料中的辽代丧葬习俗分析[J];民俗研究;2009年01期
10 陈玉婷;;墨子丧葬观发微[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丽;;永平普渡“土家人”的丧葬习俗[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惠琼;;浅议佤族丧葬习俗中的死亡观[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党焕英;;秦俑艺术散论[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4 侯国永;;永平龙街镇大小波罗彝族丧葬习俗[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苏丽娟;;闽南丧葬习俗漫谈[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6 唐文元;;贵州民族丧葬习俗古今谈[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4年
7 张颖岚;;秦陵百戏俑艺术风格初探[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毛颖;;浅谈牛车(内容提要)[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彬;;金岭镇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社会功能[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刘龙初;;白族各支系丧葬习俗比较及其与毗邻民族相互影响[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宝应 季寿山;栩栩如生的汉代六畜俑[N];中国文物报;2004年
2 记者 李卫 晓阳;秦俑发掘30周年暨秦俑馆25周年馆庆举行[N];陕西日报;2004年
3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德国丧葬习俗悄然改变[N];光明日报;2003年
4 邸永君;蒙古族丧葬习俗考[N];中国民族报;2003年
5 记者 劳阳;陕西“秦俑”高中头魁[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6 齐芳;影响丧葬习俗的社会心理[N];中国社会报;2003年
7 记者 徐道红;银桥实现西北乳业零突破[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8 国风;上古丧葬观念与丧葬习俗的形成[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9 整理 本报记者 魏陈静;西藏的奇特婚姻和丧葬习俗[N];北京科技报;2004年
10 陈忠实;王愚:热情率性与悄没声息[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赫名;天国与冥府里的来世生活[D];吉林大学;2009年
3 乌力吉;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冰梅;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之动物学溯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序;中派村丧葬习俗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朱荣艳;新疆汉族丧葬习俗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3 李春雷;民国山东丧葬习俗研究(1912-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培芬;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马慧;弥勒彝族支系阿乌人丧葬习俗调查与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王斌;西汉陶俑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6年
7 张立;我国民间丧仪蕴含的终极关怀精神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贵领;《金瓶梅》中江浙一带丧葬习俗考[D];兰州大学;2007年
9 王林林;清至民国时期陕北丧葬习俗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10 陈志兵;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398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3982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