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南阳汉画像石的“祥瑞”装饰艺术

发布时间:2018-01-23 22:27

  本文关键词: 汉画像石 “祥瑞” 构图形式 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南阳汉画像石的“祥瑞”装饰,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落的完整过程。“祥瑞”画像石构图通常以均衡的方式、线与面的变化、构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其“祥瑞”气氛更加浓郁,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产生一种清新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达到良好的装饰效果和形成趋吉避凶的心理象征。
[Abstract]:The "auspicious" decoration of the stone relief in the Han Dynasty in Nanyang has a complete process of producing, developing, maturing and declining. The composition of "Xiangrui" stone portrait is usually changed in a balanced way, line and surface. The unity of composition content and form makes the "auspicious" atmosphere more intense, the theme more distinct,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duces a fresh rhythm and rhythm of beauty. Achieve good decorative effect and form the psychological symbol of seeking luck and avoiding evil.
【作者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
【分类号】:J314.3;K879.4
【正文快照】: “祥瑞”是人类文明过程中的产物,表达了人们追求祥福康寿、趋吉避凶的心理。它随着种族地理特征、风俗习惯、时代更替,呈现出文化及地域性的差异,因而也反映出各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审美情趣及价值观念。虽说汉画像石的装饰艺术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引起了金石学家们的注意,如北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的奠基[J];东南文化;2002年05期

3 杨爱国;山东苍山县城前村画像石墓二题[J];华夏考古;2004年01期

4 汪小洋;江苏汉画像石动物图像的宗教意识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炜林;陕北汉画像石中的树形图小议[J];考古与文物;2003年05期

6 刘太祥;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2002年03期

7 朱存明;汉代椁棺画像的象征模式[J];民族艺术;2003年04期

8 张子中;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精神[J];民族艺术;2004年01期

9 汪小洋;;汉壁画墓墓主人阶层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1期

10 侯立兵;汉代京都赋的城市文化意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国庆华;;谈宝相花纹[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2 孟凡玉;;淮北汉画像石中的傩形象考辨[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4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5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韩小囡;宋代墓葬装饰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莹;“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2 代璐;巴蜀地区汉晋石墓阙雕刻题材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胡春涛;中国古代美术史学中的汉代绘画[D];四川大学;2007年

4 苏钰;中国早期佛教图像地域特征及其成因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陈杉;汉代造型艺术精神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D];四川大学;2007年

6 徐永斌;南阳汉画像石图像发展演变暨工艺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张方;关中北朝造像碑图像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卫雪怡;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邵扬;解读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图像[D];扬州大学;2007年

10 常艳;汉代画像石中铺首衔环图像的形成与演变[D];汕头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与刚,周到;河南永城固上村汉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0年01期

2 李发林;山东汉画像石概述[J];文史哲;1981年02期

3 闪修山,刘玉生;南阳县赵寨砖瓦厂汉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2年01期

4 吕品,周到;唐河县电厂汉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2年01期

5 长山,仁华;邓县长冢店汉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2年01期

6 ;《南阳汉画像石》一书正在编写中[J];中原文物;1982年01期

7 傅永魁;巩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和汉画象砖[J];中原文物;1983年03期

8 魏殷臣;密县发现汉画像石题记[J];中原文物;1984年02期

9 ;新野县前高庙村汉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5年03期

10 ;唐河县针织厂二号汉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伯扬;;汉风韵味浓 胜迹放异彩——项王故里设计中对汉代建筑的考证与借鉴[A];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C];2000年

2 朱存明;;汉画像所表现传统审美观念的现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俊山;;永城新发现汉画像石初识[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4 郑清森;;略论商丘汉代画像石的产生、发展与分期[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5 王良田;;商丘汉画像石中的祥禽瑞兽画像[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6 武利华;;汉画像石“秘戏图”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 王滢;;山东江苏汉画像石榜题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8 孙怡村;;从汉画像石艺术看中国传统绘画民族性特征的渊源[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9 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10 郝利荣;;徐州汉代画像石艺术风格刍论[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秀涟;汉画像石看徐州[N];中国煤炭报;2000年

2 杨复强;旅游徐州的一张好牌[N];中国贸易报;2000年

3 冯大中;王阔海新汉画艺术作品赏析[N];解放军报;2000年

4 刘兴平;建设中的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N];人民代表报;2000年

5 孙庆磊(山东);艺术珍品——武氏祠汉画像石[N];人民代表报;2000年

6 孙友田;青石的咏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7 孙庆磊;现代艺术珍品[N];中国社会报;2000年

8 马海艳;陕北汉画像石亟需有效保护[N];陕西日报;2000年

9 王兆麟;专家认为徐州应大力开发两汉文化资源[N];陕西日报;2000年

10 苏金康;两汉文化游 相约在徐州[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3 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年

5 赵晨;汉代画像艺术的“叙事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强;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2 杨絮飞;汉风楚韵化顽石[D];河南大学;2004年

3 王涛;汉代画像石墓中的“祥瑞”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陈安世;解读山东微山沟南村汉墓画像石丧葬图[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5 杜蕾;山东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任世忠;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胡彬;再生与重组[D];青岛大学;2006年

8 刘静;战国两汉狩猎图探析[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邓霞;南阳汉画像所反映的汉代体育文化[D];河南大学;2006年

10 邹清泉;北魏孝子画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1458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458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e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