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以鲁中地区“惠民泥塑”“昌邑烧大牛”为实例

发布时间:2018-02-06 02:51

  本文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当代乡村 社区发展 出处:《思想战线》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下,关注基层社区的文化和价值观,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能使地方民众受益,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并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普惠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亚经验",以及中国10年来的相关保护工作,特别是鲁中地区保护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实践表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景在于融入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国家基层社会治理是一种互益互补的关系;顺应当代城镇化急速发展的社会态势,在乡村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社区,促进"城乡民俗连续体"的良性重构意义重大。
[Abstract]: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world today. Under the glob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and post-modern society,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and values of grass-roots communities. Positive action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not only benefits local populations,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huma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the common cultural wealth of all mankind,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related protection work in China over the past 10 years. In particular, the community practice of protecting tw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entral Shandong shows that: the prospect of contempora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ng into rural communities;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with nation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benign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folklore continuum" in rural communities, especially in urban-rural communitie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基金】:中国艺术研究院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鲁中社区发展”阶段性成果(CRIHAP20150X)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阶段性成果(11BG075) 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项目资助
【分类号】:J31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闫文秀;;现代化变迁中的乡村社区发展道路探讨——基于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的调查[J];东岳论丛;2011年11期

2 于咏华,刘桂兰;乡村社区管理与农村稳定[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吴文洁;;认同感在传统乡村社区中的作用——以梅州丰顺县建桥围为例[J];美术大观;2010年09期

4 王彦民;喻德荣;;乡村社区餐厨产品设计研究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9期

5 侯丽敏;;论和谐社会视域下乡村社区建设的影响因素[J];青春岁月;2013年19期

6 陈晓华,华波,周显祥,张婷;中国乡村社区地理学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7 王焕炎;;论乡村社区组织中公共权力的合理性——以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农村水利基层管理组织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庭瑜;;乡村社区永续发展指标的建构[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卫东;贺文霞;;建设“喜剧式”形体特征的乡村社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郎晓波;;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社区整合机制探索——基于对浙江省F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实证调查[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世钊;《十七大精神宣传挂图》走进乡村社区[N];法治快报;2007年

2 王雁霖;建立西部乡村社区的影像网络[N];西部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莫俊;舞台建在群众生活里[N];南宁日报;2011年

4 卢彬彬邋蒋林;《十七大精神宣传挂图》走进乡村社区[N];广西日报;2007年

5 李晓华 记者 刘汇;把食品药品监管扩大至乡村社区[N];陕西日报;2013年

6 池兆禄;镇江润州:乡村警务站建在家门口[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伟光 通讯员 陈懿;三千农户搬进全能型“乡村社区”[N];解放日报;2004年

8 学会 夏天 记者 李晶琳;十万青年乡村社区送温暖[N];黑龙江日报;2005年

9 张冲;江苏实施“银发上网”工程[N];中国老年报;2007年

10 北京市委农工委社会管理处 王研;台湾地区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特点[N];农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兵;政府主导的乡村社区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阿男;黑龙江南部乡村社区演变机制及整合规律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

2 杜影;乡村社区工作者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王少博;生活圈视角下泾阳县乡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周洋;空间界面视角下乡村社区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5 刘慧敏;西北欠发达地区低碳乡村社区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6 曹启庭;乡村社区组织重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邹佳e,

本文编号:1493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493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a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