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情与意的结合──谈《弘一》、《阿炳》两件雕塑创作

发布时间:2018-04-30 01:41

  本文选题:《二泉映月》 + 阿炳 ; 参考:《文艺研究》2001年04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美术系!讲师
【分类号】:J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波;《二泉映月》的创作源泉与艺术成就[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张和增;永恒的绝唱——纪念阿炳诞辰110周年[J];江南论坛;2003年08期

3 黄大岗;杨荫浏和《二泉映月》——曹安和访谈录[J];音乐研究;1998年01期

4 张志羽;冷月清泉听阿炳新版《二泉映月》CD欣赏[J];国际音乐交流;1999年Z1期

5 石溪钓徒;欣赏《二泉映月》感悟党的英明[J];中国道教;2001年04期

6 任志扬;世界音乐之瑰宝《二泉映月》抢救始末[J];科技文萃;1994年07期

7 曹慧东;《二泉映月》新论[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6期

8 连波;阿炳与《二泉映月》[J];上海戏剧;1999年11期

9 邹平;悠凉悲怆de《二泉映月》[J];上海戏剧;1999年11期

10 卢昂;月映泉清 琴声鸣——锡剧《二泉映月》导演阐述[J];上海戏剧;199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漓;易乐平;;现代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黄勇;;关于雕塑教育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刘鉴君;;平面雕塑与立体艺术[A];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立体图象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2009年

5 董亚巍;;试论中国铜镜与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关系[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6 王文成;史南君;;宁波市江厦公园防洪堤设计思路探析[A];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第3辑)[C];2005年

7 贺莲花;江碧波;;水与雕塑的结合设计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肖辉;李奇峰;俞丽华;;无锡崇安寺夜景照明设计[A];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柴霖娟;马楠;刘有军;;心血管手术规划模型雕塑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雕塑分秒时空 铸造凝固历史[A];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2002年全国质量管理奖创奖专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伯毅;倾听阿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本报记者 刘雪明;“首次还原一个真实的阿炳”[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0年

3 范忠东;阿炳和《二泉映月》[N];音乐周报;2002年

4 李道凡;阿炳与《二泉映月》[N];安徽日报;2001年

5 田樱;寻觅阿炳踪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齐易;阿炳与《二泉映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涛声;阿炳密码的底色[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冯光钰;阿炳如果活到今天[N];音乐周报;2009年

9 李樱子;山西“阿炳”向天而歌[N];华夏时报;2003年

10 田青;阿炳还活着[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殷双喜;永恒的象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3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4 赵迪;俄罗斯园林的历史演变、造园手法及其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何桂彦;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蕾;建筑与雕塑的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2 梁刚;雕塑·建筑·景观[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3 温洋;雕塑与建筑—雕塑艺术中的建筑联系[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展;论西方现代雕塑多位空间的视觉表达方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5 熊永强;中国史前雕塑人像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骆韬颖;浅析当代艺术中雕塑与装置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3年

7 邹志奇;《二泉映月》及其改编曲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琪;谈人物雕塑的姿势[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9 王慎;马背的负载——对中西方有关于马的纪念性雕塑艺术中马背上无人或有人问题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10 牟柏岩;模仿之“乐”[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822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822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5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