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清末竹刻名家及其艺术风格

发布时间:2018-09-19 12:59
【摘要】:正 中国竹刻艺术发展到清后期,风格已渐趋平浅单一。虽然此期从事竹刻的艺人数量明显多于以往各时期,但能堪称艺术大家的却已为数不多。从传世作品来看,有尚勋、王恒(梅邻)、方洁、韩潮、蔡照五位竹人较为出色。他们在继承前代竹刻大家精湛技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力求创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尚勋,在继承张希黄留青技法的同时,于题材上另辟蹊径,突出表现以人物为主题;王梅邻,既取资周芷岩以画法入竹于浅浮雕山水人物,又吸收邓渭擅以书法入竹之长而工于小楷;方洁,借鉴了潘西凤浅刻人物肖像的艺术特点与邓渭之“陷地阳文”技法,糅合创造出“陷地浅浮雕”以擅刻人物写真肖像;韩潮,专攻行草书法,尤擅摹刻金石款拓本;蔡照,与著名“海派
[Abstract]:Chinese bamboo carving art developed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tyle has gradually become shallow and single. Although the number of bamboo-engraving artists in this period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previous periods, there are few artists who can be regarded as artists. From the works, there are Shang Xun, Wang Heng (Mei Ling), Fang Jie, Han Chao, Cai Zhao five outstanding bamboo peopl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of the former generation of bamboo carvings, they made great efforts to explore and innovate and formed their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 For example: Shang Xun, while inheriting Zhang Xi's Huang liuqing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has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matter, highlighting the figure as the theme; Wang Mei-ling, who took Zhou Zhiyan as a drawing method to draw bamboo into the shallow relief landscape figure, He also absorbed Deng Wei's ability to use calligraphy to enter bamboo and worked in small block letters; Fang Jie,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an Xifeng's shallow carved portraits and Deng Wei's techniques of "sinking earth in Yangwen", combined to create "shallow relief sculptures" to portray real portraits of characters who were good at engraving; Han Chao, Majored in cursive writing, especially in copying gold and stone inscriptions; Cai Zhao, and the famous "Shanghai School"
【分类号】:J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萍;唐文林;;巧夺天工的宝庆墨晶石雕[J];装饰;2009年08期

2 柴f!华;清代竹刻艺术及名家举要[J];东方博物;2005年03期

3 王卫明;虚谷的艺术风格[J];美术研究;1984年03期

4 陈卫和;关于“走向未来”画展[J];美术;1988年03期

5 曹文汉;中国新兴木刻——延安学派[J];美术研究;1992年03期

6 陈争;;单纯的表述形式 多重的意味功能——论中国写意绘画中线的内在构成因素与它在画家个人艺术风格凝成中的作用和地位[J];艺文论丛;1995年04期

7 王勤;;徐秉言竹木雕刻[J];群言;2004年07期

8 何静;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张佳宁;;浅析老北京民间玩具的特点及现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刘健;;风格、系列与品牌——对艺术作品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效应的思考[J];美术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积寅;;关于中国画家艺术风格问题[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胡新立;郑建芳;;邹城汉画像石艺术特色浅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志民;;潮阳民间剪纸艺术特色——兼论民间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远威;;绘画创作个性化散论[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章彬辉;;闽西客家书画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之探讨[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6 万惠玲;;探析邳州民俗剪纸对汉代造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彦红;王静;王顺辉;;雕塑艺术中的形式问题[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8 佟今;;联墨的二重性:实用和审美[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任俊;;瞿秋白的山水画与他散文的绘画美[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10 兰芳;;徐州汉画像石视觉图像的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孝信;典雅 深秀[N];美术报;2005年

2 范迪安;詹建俊的艺术风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中国书法院院长 中央美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镛;情系率真 雅适文翰[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苏旅;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N];广西日报;2007年

5 工艺美术师 汪向群;浅谈歙砚的艺术风格[N];中国矿业报;2005年

6 秦雯;漓江画派作品将晋京大展[N];广西日报;2007年

7 沈一萍;浅谈陆游书法的艺术风格[N];中国文物报;2005年

8 王猛仁;从平凡和淡泊中走出的书法家[N];美术报;2006年

9 吴晓泉;凤阳“彩凤”飞入澳门[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胡乐国  ;浙江盆景的艺术风格[N];中国花卉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晓;髡残绘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郑庆余;范曾简笔泼墨人物艺术探研[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年

5 贺羽;浮华世象中的凝思[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7 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D];上海大学;2008年

8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张小庄;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一旺;西方浪漫主义风景绘画[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潜;朱德润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祝洪珍;明代仕女画与其生态文化环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双喜;古代江西木雕艺术风格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田雪梅;明代晚期市井文化与书籍装帧艺术风格的发展[D];苏州大学;2006年

5 廖建河;探索漆画的绘画性和艺术风格[D];厦门大学;2008年

6 田敬红;现实主义的当代品格[D];西南大学;2009年

7 张宠;董其昌文人画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王佩国;服装设计艺术风格与品牌文化内涵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王彬;气势磅礴写春秋[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范伟;浓妆素抹两相宜[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50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250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c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