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下当代建筑雕塑化趋向的思考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combs the different positioning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and then tries to analyze how the sculpture trend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s strengthened under different positioning. Finall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ialectically thinks about the potential danger of architectural sculpture trend, which is too dependent on digital technolo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think 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judgment of social value in order to avoi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gradual formalism.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14YS047)
【分类号】:TU-852;J3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岛子;无从建构处何以上手解构——西方当代艺术中的解构意识与手法[J];美术观察;2002年04期
2 帕特里克·舒马赫;张朔炯;罗丹;;参数化主义 参数化的范式和新风格的形成[J];时代建筑;2012年05期
3 方晓风;;建筑:时尚还是永恒?[J];装饰;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孟良;谢志平;;用生态完善形态的建筑创作新理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2 彭茜;程锐;;类型学下的传统徽州民居解析[J];安徽建筑;2008年02期
3 胡英杰;矫苏平;;当代家居设计的新探索[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4 薛俊;;当代住宅空间的混沌倾向[J];安徽建筑;2011年04期
5 蔡薇;;建筑创作中的符号思维[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6 陈浩;;讽喻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包装工程;2010年24期
7 曹云云;张燕;李珊珊;;浅谈生态建筑设计理念[J];才智;2009年05期
8 彭朝颖;浅谈当代建筑的雕塑化倾向[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宋宏宇,杜娟;窗在建筑立面中的肌理表达[J];重庆建筑;2004年S1期
10 张世玉;胡望社;潘欣;;建筑的自然和谐性与自然建筑化——从两位建筑大师的作品谈起[J];重庆建筑;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罗仁;;结构形态技术美学及其表现——兼谈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互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罗仁;;力与美的建构——钢结构建筑的技术与艺术[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军田;王维斌;张玉兰;;钢结构建筑中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宫强;;略论徽州建筑的审美特征[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3 鞠叶辛;文化消费与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连旭;大跨体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6 陈蓉;城市公园绿地主题的确立与表达[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9 冷天翔;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建筑数字化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绍森;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文瑞;城市街道景观中的建筑色彩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文捷;旧工业建筑再生中空间形象的重塑[D];江南大学;2010年
4 王燕燕;有机理论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杏爽;高校学生公寓多功能家具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邓键剑;基于地域文化的湖南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静;地域文化在度假酒店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孙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置意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宋寿剑;东兴经济型酒店的改造与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顾媛伟;人 诗意地栖居[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仁赠;浅谈建筑的统一[J];南方建筑;1994年01期
2 刘涛;;攀登建筑科技高峰的人 ——记成都向发工贸公司和“新结构建筑理论”的创立者们[J];四川政报;1994年13期
3 朱瑞;西方建筑理论发展趋势的分析[J];山西建筑;2005年20期
4 杨洲;;建筑与建筑理论[J];中外建筑;2009年02期
5 汪坦;;关于《建筑理论译文丛书》[J];世界建筑;1985年04期
6 王文卿;回想、认识和实践[J];建筑学报;1996年04期
7 王贵祥;;建筑理论: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建筑理论》上、下册译后有感[J];建筑学报;2006年01期
8 肖大威;;百年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回眸[J];南方建筑;2008年01期
9 李敬平;;浅述现代主义建筑的论点与特性[J];山西建筑;2009年19期
10 汪幼江;陈琦;;用建筑设计理念营造城市夜空间[J];灯与照明;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娜;罗尧治;;自由曲面空间网格结构数字化建模方法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赵海英;王健;;基于数字技术的仿古建筑设计技术研究[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3 尚涛;刘永;;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规划系统的设计[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4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佟裕哲;;中国地景建筑理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易继先;;建筑理论家与思想家——墨子[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焦铭起;张建华;江海涛;;“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与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框架构建的探讨[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张望;;网络数字技术下的未来城市想象[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济涛;;浅议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10 王涛;邹广天;;室内设计创新的历史周期与动态模型[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建筑师 安德鲁·凯恩;建筑设计行业的变化[N];中华建筑报;2008年
2 朱时均;数字技术实现建筑梦想[N];中华建筑报;2006年
3 ;数字技术带给建筑可触摸的传奇[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建筑游人;如何利用建筑理论来设计[N];中华建筑报;2011年
5 宋元;汇集世界建筑理论经典著作[N];中国建设报;2007年
6 顾孟潮 教援级高级建筑师;建筑理论的起点和终点[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周芳;三维数字技术:让文明古迹重现[N];建筑时报;2010年
8 广东建设报记者 陈果;承载旧记忆传承新理念[N];广东建设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安治永 特约记者 常鑫;从生物结构中获取建筑灵感[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宋雪峰;天津大学低碳建筑国际研究中心成立[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淑媛;时空融合观念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现象与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李黎;广州城市边缘区规划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D];天津大学;2004年
4 陈泳全;建造过程中人的因素[D];清华大学;2012年
5 张向炜;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论题[D];天津大学;2008年
6 郭华瞻;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王丹丹;森佩尔三个文本的形式原则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董睿;易学空间观与中国传统建筑[D];山东大学;2012年
9 赵建波;基于生活观、科学观和教育观的研究型建筑设计思想[D];天津大学;2006年
10 丁希莹;单元式集合住宅组团布局的数字设计方法[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飞;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影响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徐东扬;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方案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想;试论数字技术影响下的建筑设计理念更新[D];天津大学;2012年
4 王吉鑫;妹岛和世建筑创作的时代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刘洋;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年
6 陈望;建筑内的“城市意象”[D];天津大学;2010年
7 宋可;浅析奥古斯都·普金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19世纪中后期英国建筑的影响[D];北京大学;2012年
8 伍丹婷;当代地景建筑的语境化表达策略[D];湖南大学;2013年
9 殷俊;探索中的CROSSOVER-S-M.A.O.的建筑理论与作品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10 李Pr德;数字技术语境下本土建筑设计结合建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19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51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