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试论雕塑空间的拓展

发布时间:2019-09-16 06:53
【摘要】: 本文以雕塑空间的拓展作为切入点来阐述雕塑这一门空间艺术必须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它是在实体的基础上由实空间和虚空间组成的物理空间和艺术空间共同构成的,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心理等诸因素直接感受到的三维空间艺术形式。空间是雕塑的传统和最根本的要素,也是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和雕塑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段,以至于人们将雕塑称之为一门空间艺术。说明空间对雕塑重要性和研究雕塑空间的拓展的必要性。文章采用逻辑推理和举例分析说明的方法来重点论证决定雕塑空间的要素是如何拓展雕塑空间的:一、综观雕塑史我们可以发现,不断丰富、发展的雕塑艺术表现手法与形式,极大地丰富拓展雕塑空间。不断丰富、发展的拓展雕塑空间的表现手法与形式的历史进程,其实依赖于历代雕塑家们对形体、空间本体的不断再发现和再认知过程。传统雕塑的团块形体被认为是一种冷冰冰的客观物质材料,而在现代主义的雕塑作品中,客观物质材料本身的形体、体积被赋予了生命的价值。二、运动方向性在雕塑作品中的运用对于拓展雕塑空间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雕塑家们的作品也同样有其自身的色彩基调。四、对于雕塑家来说,作品精神内涵、艺术空间的展现,离不开合适的材料的选用。雕塑家们以抽象的眼光来看待各种雕塑材料,现代艺术的审美更是给了他们以材料作为雕塑艺术语言本体来拓展雕塑的空间的可能性。另外,对材料特性的把握,在表现手法上离不开材质表面机理的运用,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发展,新技术也被雕塑家们拿来作为研究雕塑新老材料重要手段。五、根据雕塑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内涵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不同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的雕像给人心灵上产生的震撼力与共鸣的强弱是不同的。六、雕塑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是拓展雕塑的空间重要手段。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就在于要将包括雕塑形体、空间,色彩、立意等诸要素和周围环境关系全部考虑进去,在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中将雕塑和周围环境融筑为一个整体。从时间发生先后顺序的历史简明阐述人类对于雕塑空间不断探索是雕塑的传统。雕塑空间的探索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西方传统雕塑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呈现出对自然形态的空间摹仿,是一种被动的空间体验历程。(二)、西方现代雕塑时期。对已知空间的提炼和再创造时期,开启了人类主动征服空间的历程。(三)、后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话语的合法化结构被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传统的线性思维遭遇颠覆和挑战。人们无法再用确切的艺术法则去辨析各种风格之间的关系与界限,它只剩下"艺术"这一词语形式,而毫无足以界定它的实质性的内涵。在此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说实际上任何东西都可成为雕塑。它不仅包括传统材料制作的三维的立体形象,而且还包括了照片、图表、口头陈述,甚至雕塑家的肢体行为。并由此得出雕塑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式,雕塑空间探索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在当代我们可以通过对雕塑空间的理论研究,揭示在这种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决定了雕塑的空间形式,这种形式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雕塑空间的探索史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的结论。同时在人类生存状态和文化内涵的重新构建的背景下,雕塑艺术呈现出从最初的雕塑空间的知觉萌芽到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的对空间由被动到主动的探索、征服,最终到对传统雕塑本题语言漠然视之以至熟视无睹的文化现状。这正是摆在我们活在当代的每一位艺术家面前的严峻的课题!对于中国的雕塑家来说,在当代需要从全盘西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清醒起来,关注当代,关注生活,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浸透到本民族的感情和对本民族优秀传统之中,从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学古而不拘泥于古,学习西方而不盲从西方,才能创造出的真正符合当代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民族精神的雕塑作品,而无愧于我们的时代。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图文】:

艺术空间,重新组合,时空,思想


造者在思想、情感上的三位一体的共鸣组合。雕塑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思想创造了作品的内涵,使观赏者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强烈的感受,作者思想、作品内涵、观赏者心理上强烈的感受——三者在无限的时空中重新组合、

创造性,艺术空间


观赏者心理上强烈的感受——三者在无限的时空中重新组合、贯穿,共同构成了艺术空间。这使我想到了它的姊妹艺术——来表达作品意境(艺术空间)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之)与留白(虚)的完美结合,把景物的描写构图与留穿插留白,留白中浮现景致,创作出无数精美而富有中也不乏这样的力作,例如我国古代佛教雕刻当中的家们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力,仅仅通过对肖地表现出当空飞翔的仙女来。相比于西方插着翅膀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空间的形成,于观赏者精神的共鸣,发源于雕塑家思想的指引。另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即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尤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兆鹏;唐代的陵墓雕塑艺术[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08期

2 王林;;雕塑的复制与转换[J];雕塑;2009年01期

3 杨美应;;我们要做雕塑复兴的新一代[J];美苑;1980年03期

4 赵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J];雕塑;1995年02期

5 潘绍棠;雕塑艺术与人体美[J];雕塑;1997年01期

6 郜南;;叹为观止——墨西哥城的雕塑艺术[J];新青年;1999年09期

7 张昌;永恒的美——俄罗斯环境雕塑艺术[J];装饰;2001年05期

8 侯军;雕文塑字——雕塑艺术语言的当代性初探[J];雕塑;2001年S1期

9 ;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作品选[J];雕塑;2002年04期

10 金维诺;秦代的雕塑艺术[J];雕塑;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商春芳;;四川汉代雕塑艺术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蔚波;;略论河南古代陶猪圈建筑雕塑艺术[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3 黄勇;;关于雕塑教育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朱文丽;陈长久;;浅谈建筑的内部空间[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彦红;王静;王顺辉;;雕塑艺术中的形式问题[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6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7 雷金铭;胡铭;;不同金属合铸器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起文;;论“灯光雕塑”[A];海峡两岸第十三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6年

9 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印质明;;“神”与“形”[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咏梅 高芳;“青城杯”内蒙古第二届雕塑艺术展开展[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2 张亚萌;2007泛雕塑艺术展关注“泛雕塑”概念[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朱虹子;2003中国福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将办[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深圳商报记者 苏海强;文博会留给雕塑艺术想象空间[N];深圳商报;2006年

5 杨雪梅;专家呼吁给中国雕塑家更多机会[N];人民日报;2007年

6 肖敏;让雕塑“站起来”[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记者赖仁琼;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开幕[N];人民日报;2002年

8 孟凡明;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落幕[N];吉林日报;2008年

9 特约记者 黄长秋 胡艳玲;现代生态园林雕塑艺术论坛召开[N];中国花卉报;2004年

10 殷双喜;发自内心的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黎日晃(Lai Yat Fong);元代雕塑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窦志强;唐陵石雕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蔺宝钢;当代城市雕塑建设评价机制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闻;当代艺术语境中雕塑空间的拓展与突破[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韩毅;雕塑空间表现形式的研究和探索[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3 王凡;试论雕塑空间的拓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轶斌;雕塑空间中压缩形态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雅丽;论雕塑的材质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6 王馨欣;雕塑艺术传播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7 张楠;中国当代雕塑色彩运用探索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温洋;雕塑与建筑—雕塑艺术中的建筑联系[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威;论佛教雕塑东来以后造像造型的根本变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谭红梅;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中的创新与回望[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6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536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6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