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联袂书写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4-02 09:14

  本文关键词:联袂书写的历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这座原本相对比较闭塞的内陆山城由此肩负起中华民族争取自由和解放事业所赋予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战时首都被既定以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注定成为中国新闻传媒活动的中枢。与此同时,伴随全国主要美术社团,高等艺术院校(系)迁入,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聚集,使得重庆画坛上的活动日趋频繁、活跃。其间,尤以木刻为代表的抗战美术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以抗日救亡为其主旨的木刻运动彰显的鲜明时代性和高扬的现实主义精神受到大后方社会各界的首肯和民众的欢迎,被认为是一种革命的艺术,理想的宣传工具。木刻有如长枪般的战斗性,以及“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的特点和作用,与新闻报纸副刊强调时势性、在场性、针对性的特点十分吻合而达成思想意识和关注视线取向的一致。于是,大后方一些报纸的文艺副刊对美术的关注更多地选择了木刻。另一方面,囿于战时报纸印刷条件和纸张品质的限制,也使报纸不得不选择对印刷条件要求不高的木刻。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所致,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木刻副刊是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与新闻联手的产物,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短小精湛的宣传方式,不拘一格的反映抗战木刻运动的发展,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战火硝烟之中,大后方的报纸与木刻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结成密切的战友,联袂出手,相得益彰,共同书写出了一段国内外美术史和新闻史上未曾有过的特殊历史。 把握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地区,木刻与报纸的发展,基于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之上,从美术史角度出发,涉及新闻史,对抗战时期重庆报纸上的木刻副刊进行研究。一方面,梳理、分析抗战时期在重庆报纸上出现的木刻副刊;另一方面,剖析美术与新闻在抗战时期联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作出理论总结。 这项研究开辟了美术史和新闻史之间的一个新的空间,填补当今学术领域的研究空白,而且为当代美术与新闻的联手提供启示、借鉴;另一方面,籍以为当今研究中国美术史和新闻史提出新的角度和思路。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抗战大后方美术与报纸、期刊等一系列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抗战时期 重庆木刻运动 木刻副刊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314.2;K26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1
  • 第一章 抗战时期重庆的报纸和木刻运动11-15
  • 第一节 抗战时期重庆的报纸11-12
  • 第二节 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12-15
  • 第二章 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与报纸联袂——木刻副刊15-46
  • 第一节 《商务日报》与木刻副刊15-20
  • (一)、《商务日报》15-17
  • (二)、《商务日报》的木刻副刊《抗战木刻》17-20
  • 第二节 《国民公报》与木刻副刊20-28
  • (一)、《国民公报》20-21
  • (二)、《国民公报》的木刻副刊《木刻专页》21-23
  • (三)、《国民公报》的木刻副刊《木刻研究》23-26
  • (四)、《国民公报》的木刻副刊《国民副刊——美术之页》26-28
  • 第三节 《新蜀报》与木刻副刊28-41
  • (一) 、《新蜀报》28-30
  • (二)、《新蜀报》的木刻副刊《木刻专页》30-34
  • (三)、《新蜀报》的木刻副刊《半月木刻》34-41
  • 第四节 《新华日报》与木刻副刊41-46
  • (一)、《新华日报》41-43
  • (二)、《新华日报》的木刻副刊《木刻阵线》43-46
  • 第三章 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与木刻副刊联袂书写历史的重要意义46-59
  • 第一节 抗日救亡的宣传阵地47-50
  • 第二节 美术展览的特殊展场50-53
  • (一)、重庆历史上的第一次木刻展览51-52
  • (二)、规模空前的《双十全国木刻展》52-53
  • 第三节 理论建设的论坛53-57
  • 第四节 对外交流的窗口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1
  • 参加课题及发表论文一览表61-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凌承纬;张怀玲;郭洋;;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大后方抗战美术运动[J];美术;2011年08期

2 郭洋;;窥探抗战时期《国民公报》中的美术副刊[J];快乐阅读;2011年08期

3 彦杰;郭洋;;战火硝烟下联袂书写的历史——抗战时期重庆报纸的木刻副刊[J];美术;2011年11期


  本文关键词:联袂书写的历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82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