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与中国“新兴木刻”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7-04-08 08:02

  本文关键词: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与中国“新兴木刻”之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期世界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特别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不仅对世界版画艺术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世界现代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标志着中国“创作版画”的开始,翻开了中国现代美术史新的一页。本文以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和中国“新兴木刻”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现存代表作品的表现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展开论述,试图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正文部分对20世纪初期的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与中国“新兴木刻”的作品进行图像比较分析。(一)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和中国“新兴木刻”的基本概念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离不开李普斯、沃林哲等人的理论支持。它要求摆脱外在的客观表象,直接表现内在的情感、直觉。这个时期的德国,无产阶级和资本家的利益矛盾日趋尖锐,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而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运动和战争使人们的生活笼罩在不安、恐惧和彷徨的气氛中。1930年前后的中国,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长期的战争使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中国“新兴木刻”是因其倡导版画创作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古代复制木刻有着质的差别,故取其名。(二)作品题材的分析。本文各选了五位艺术家,对其作品的题材进行分析。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作品的题材以表现人物的情绪、生活状态,和社会动荡给民众带来的苦难等为主。“新兴木刻”作品的题材,主要是表现国内革命斗争及战争背景下百姓悲惨的现实生活。(三)对作品艺术风格的异同进行比较。对两者作品的构图,版画语言以及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比较。 本文结论部分:通过对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与中国“新兴木刻”两方面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比较分析,总结两者的关联和异同。从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方面来讲,两个国家的性质是不同,但都饱受战争的苦难。从作品的题材方面来讲,相似之处在于都反对表现唯美主义的题材,多取材于下层苦难大众的生活,都表现苦闷、彷徨、苦难的主题。不同之处在于,德国表现主义的版画作品有幽默感而中国“新兴木刻”的作品则更压抑。从作品的艺术风格方面来讲,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作品的构图多采用不稳定、动荡的元素,人物造型与画面整体的构图一致。在形式语言上有力量感和明确的指向性。在叙述角度上,采用与传统绘画迥异的角度去叙述。在版画语言的特征上,刀法简练而有力,黑白关系整体、明确。大量应用装饰性和符号性的元素,通过变形,强化表现语言,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中国“新兴木刻”的作品风格趋于写实,基本上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刀法运用显得凌乱、繁琐不够成熟。对画面元素没有太多的主观提炼。由于青年版画作者对工农生活的了解和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深入,对人体结构比例的认识也不够准确,,往往在造型上存在问题,呈现出概念化的倾向。中国“新兴木刻”不是一个画派,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艺术现象,虽然这时期的作品幼稚、不成熟,但它在直接借用德国表现主义版画艺术的同时,成功地推动了中国艺术的转型,使造型艺术突破“为艺术而艺术”,成为“大众的艺术”、“武器的艺术”。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 新兴木刻 版画语言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17;J31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0
  • 第1章 20 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与中国“新兴木刻”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概念10-17
  • 1.1 德国表现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0
  • 1.2 中国“新兴木刻”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0-11
  • 1.3 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界定11-13
  • 1.4 中国“新兴木刻”的概念界定13-15
  • 1.5 本章小结15-17
  • 第2章 德国表现主义与中国“新兴木刻”在作品题材上的异同17-21
  • 2.1 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作品的题材17-18
  • 2.2 中国“新兴木刻”时期作品的题材18-19
  • 2.3 本章小结19-21
  • 第3章 德国表现主义与中国“新兴木刻”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21-39
  • 3.1 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作品的艺术风格21-28
  • 3.2 中国“新兴木刻”时期作品的艺术风格28-36
  • 3.3 本章小结36-39
  • 第4章 结论39-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4
  • 注释44-45
  • 附录4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杨;;乔托至马萨乔绘画观念之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2 李模;评近年我国出版的两部《古代埃及史》[J];阿拉伯世界;2005年05期

3 刘雷;;浅析意象油画创作中的不确定性[J];才智;2012年12期

4 唐晓琴;谈罗赛蒂的创作原则和风格——《圣母玛利亚的少女时代》赏析[J];滁州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5 赵毅;;印象派音乐风格的文化根源探究[J];大家;2010年16期

6 王琪;;把梦想照进现实——论表现主义对郭沫若美学思想的影响[J];当代小说(下);2010年03期

7 张珂;;浅谈酒店艺术品设计[J];当代艺术;2009年03期

8 周晶;;乔舒亚·雷诺兹的创作与理论初探[J];大舞台(双月号);2008年04期

9 崔冀文;;德国表现主义对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回归[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1期

10 孙莉莉;;艺术无距离——霍去病墓群雕塑与拉奥孔组雕的艺术比较[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徐立;20世纪前期(1912-1937)上海粤籍美术家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陈玄巍;木版画的刀法与表现[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4 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5 徐沛君;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7 陈琦;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D];东南大学;2006年

9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孟玲玲;由“如画”观念的衍变谈英国早期水彩风景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龙范;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新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赛男;无色也精彩[D];沈阳大学;2010年

5 张国圣;数字艺术谱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钰W

本文编号:292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92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