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传统雕塑的当代转换

发布时间:2021-03-25 15:44
  在中国当代传统雕塑裂变、扬弃和融合过程中,需要以数字化手段为代表的先进科技来促进传统雕塑的当代转换与生态重构。传统雕塑的当代转换实质是将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中的精髓部分转化为能够融入当代生产和生活、可以传承发展的活态的雕塑形式,是技艺技巧的转换,也是文化和观念的转换。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便捷地进行视听资源的收集和归档,交流与传播,联系社会力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可谓意义重大。 

【文章来源】:雕塑. 2018,(05)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传统雕塑的当代转换


英国公共基盘会数

数字化档案,传统雕塑,三维扫描,手段


I?Theory?Research?理论纵横?|??图3三维扫描??得以多角度的展示,为云冈石窟建立起三维的"数字化档案"(图2).??三、数字化手段促进传统雕塑当代转换的应用思路??目前数字化手段在传统雕塑当代转换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手段促进传统雕塑造物定位的当代转换??在工业化到来之后.中国的传统雕塑与当时的生产力框架??不相适应,开始逐步失去文化承载的能力。例如消费品的本质是??为了逐利降低造物的使用时限.在生产商和销售网络的合力作用??下,当前的消费品正逐步演化为可抛弃的消耗品,传统雕塑的造??物如果质变为消费品,就失去了文化承载的物质基矗因此.建??议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协调能力与网络优势.根据传统雕塑不同门??类的特点,辅助传统雕塑将其造物转换为非消费性产品.民俗精??品.文化衍生品等适合时代特点和传统雕塑审美的造物定位。??2.数字化手段促进传统雕塑创制方式的当代转换??长期以来.传统雕塑的以线性的创制方式为主.线性方式??的优势是与农耕社会匹配的。当前,线性的创制方式因与时代条??件错位而呈现出不相适应的_面。单_的传承人容易因个人原因??导致技艺失传。创新能力弱而导致其产品千篇一律的手工复制品.??在数字化雕塑软件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完全可以进行创制方式转??换的探索■可以将传统雕塑的数字化创作引入高校雕塑教学课堂,??可以在实践通过创作和制作分离探寻多线程创制方式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寻找传统雕塑创制方式??当代转换的路径。??3.数字化手段促进传统雕塑传承生态的重构转换??传统雕塑门类众多.情况复杂,百年以来传统雕塑的传承生??态

影像,全息信息,敦煌石窟,实景


像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推动文化保??护和文化成果的全球传播;雕塑创作的数字化,即借助Zbmsh,??Mudbox,?3D-Coat等软件实现雕塑的虚拟创作,使用三维打印等??手段实现电子稿的实体输出。具体如下:??1.有利于全息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通过数字摄影、全息扫描、数字记录、模型搭建、渲染输??出等数字化手段可以便捷的进行视听资源的收集和归档,可以将??传统雕塑技艺的技艺传统和造物中的资料转化成为文字、数据、??图片、影像.声音.数字模型等全息数字格式.相对于传统方式,??图5敦煌石窟VR实景漫游技术平台??数字化数段更有利于全息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例如:可以将??某一对象通过三维扫描(EinScan-PRO)获取三维数据(图3),??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后可以采用数控雕刻机进行雕刻,还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完成作品.不再局限于泥雕还是??木雕。??2.缩减学习成本和交流成本??通过网络和数字媒体,数字化的资料可以方便的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相对于传统方法.数字手段跨越了空间,极??大的缩减了学习成本和交流成本?敦煌研究院从1993年就采??用了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遗产的历史信息的保存、研究??以及修复,同时还可以利用虚拟交互技术(VR实景漫游技术??平台),让观众有较好的体验及参与。(图4,?5)??3.降低传统雕塑的工艺门槛??在知识与技术的穿传授上,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照,数字雕塑、远程教学等数字手段可以大幅度降低传统??雕塑的工艺门槛.??4.有效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数字网络的联系和交流,可以广泛的联系社会力量.??传承发展传统雕塑的同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与实物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雕塑——雕塑艺术的新语言[J]. 李杨.  参花(下). 2015(09)
[2]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J]. 贾秀清,王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2)

硕士论文
[1]基于数字方法的抽象雕塑造型研究[D]. 宫萍.大连理工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99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099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c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