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刍议传统雕塑造像的传承与创新——看刘政德先生的寓言雕塑

发布时间:2021-06-06 06:39
  <正>获得中国雕塑学会终身成就奖的刘政德先生是中国雕塑界极具特色的雕塑家之一。刘政德先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雕塑作品,其中有写实风格的人物和肖像,也有抽象造型作品,还有深受人们喜爱的寓言系列雕塑。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雕塑家约翰·杨先生在收录其寓言雕塑作品于《公共艺术在中国》的时候写到:"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刘政德教授 

【文章来源】:雕塑. 2018,(04)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刍议传统雕塑造像的传承与创新——看刘政德先生的寓言雕塑


陶母封鲊96cm×80cm×25cm铸铜1990

照片,肖像作品,陶行知,目的


人体写生临摹为主要练习方法,塑造出具有强烈准确度的雕塑,体现人的生命力,其研习的重点在科学准确的“像”。英语中的“像”有名词:likeness(相像、相似);portrait(肖像,肖像画;模型,标本);picture(照片,画像);image(图像);还有“portrait”(肖像、肖像画、模型等)。动词:resemble(与…相像,类似于);belike(有如,恰似,好像,肖)。从这些词汇可以看出,西方雕塑以人作为原模型塑造或绘制出的人体或肖像,是通过眼睛观察对人形象反复比对调整出来的“像”。从刘政德先生作品《董必武像》(图4)、《陶行知胸像》《哨兵胸像》就能明显看出是以西方写实雕的方式精准再现为目的的人物肖像作品。相反,在刘政德先生的“寓言”系列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却是非常纯粹的中国传统雕塑语汇。“像”字在《说文解字》卷八人部中,从人,从象,象亦声。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當从人。其本意虽为:相貌相似,相似复制、相貌相似;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画像、雕像。但更多强调“从人”的特性,也即强调“人的心像”而非单纯外像。中国传统雕塑造型鲜有雕塑本身体积空间等语言系统词汇,更多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器物造型,或在宗庙陵墓的祭祀、鬼神崇拜、祥禽瑞兽,神佛菩萨。中国艺术造型重点在取其物事背后的规律的“相”,而非接近自然真实物的“像”。《说文解字》四卷中对“相”字的解释为:从木从目,省视也。《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本为观察大地之风水状况,是通过审视大地之上的树木来判断推测。因此“相”的认知是用心识对物事理性了解之后的规律把握。在中国古代雕塑中有大量具有此特质的作品都显示出这种现象。如:石器时代的钻孔、陶器上的线刻印痕、龟甲上的占卜刻字符、青铜器狰狞的饕餮(

汉画像石,拓片


这是中国各门艺术的习得之道。在当今艺术创新已成主体的大环境下,看中国的传统艺术貌似创新不足,其实是一种误读。每个民族的雕塑艺术造像都会有自己的传统审美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具有强烈的传承性。一代一代的造像者在不断沿袭前人的造像规律时,也会融入造像者所处时代的新的审美风尚。中国传统雕塑研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浸润过程,养手、养眼、养心,当技能逐渐达致前人相同的状态的时候,对历代优秀的作品从崇拜敬仰就会到淡泊平观,为了满足心中更有趣形象的时候,创新图5:商代中后期饕餮纹鬲鼎图6:湖北古玉龙图9:汉画像石拓片|传统雕塑TRADITIONALSCULPTURE


本文编号:3213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213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2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