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论现代雕塑的民族化

发布时间:2017-04-25 22:06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雕塑的民族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仍能傲然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在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式的艺术审美观念和造型观念,如夸张、表意的表现手法,追求气韵、写意的造型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如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国际声誉极高的“昭陵六骏”等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有着悠久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雕塑这种传统艺术也逐渐被“西化”了。改革开放以前,在法国和苏联的雕塑创作风格的影响下,中国雕塑开始沿着写实的道路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又开始全面学习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国对西方雕塑的引进是从创作方法到审美评价等系统性的引进,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中国现代雕塑创作和审美的主流样式。但在学习西方雕塑的同时,艺术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传统的文化符号。 本文试图在分析了解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和现代雕塑艺术创作中民族化探索的典型艺术家及作品的此基础上,提出在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传统文化对现代雕塑创作的价值以及现代雕塑民族化的深远意义。文章提出在现代雕塑创作过程中,借鉴国外雕塑形式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把传统文化思想和元素融进雕塑创作中,拓宽创作的思路。这不仅能促进雕塑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现代雕塑 民族化 传统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一 研究背景7
  • 二 研究目的7
  • 三 研究方法7-8
  • 第一章 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概述8-11
  • 1.1 中国传统雕塑的意象造型特征8-9
  • 1.2 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性美学特征9
  • 1.3 中国传统雕塑装饰性特征9-11
  • 第二章 中国现代雕塑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及表现11-19
  • 2.1 以中化西—民国时期雕塑家的文化自觉和民族热情(1919-1949)11-13
  • 2.2 古为今用—建国初期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1949-1979)13-15
  • 2.3 多元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1980 年至今)15-19
  • 第三章 中国现代雕塑民族化的意义19-22
  • 3.1 有利于推进国际文化的和谐发展19
  • 3.2 有利于争取中国雕塑的世界认同19-20
  • 3.3 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创造20-22
  • 第四章 中国现代雕塑民族化的实施策略22-24
  • 4.1 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22
  • 4.2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战略22-23
  • 4.3 突出艺术家的指导作用23-24
  • 第五章 我的创作实践24-26
  • 5.1 主题阐释24
  • 5.2 创作中民族性语言的运用24-26
  •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29
  • 附录:毕业创作作品29-3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级社会评价31-32
  • 致谢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飞;;近现代美术留学生与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J];雕塑;2011年06期

2 倪贻德;对油画、雕塑民族化的几点意见[J];美术;1959年03期

3 滑田友;谈_k塑的组织结构[J];美术;1959年08期

4 ;《收租院》泥塑创作的构思设计[J];美术;1965年06期

5 陆军;20世纪中国雕塑[J];美术观察;1999年12期

6 韩小囡;;西洋雕塑的民族化与传统雕塑的现代化——对中国传统雕塑研习与创作课教学方向的思考[J];美术学报;2010年02期

7 俞崧;喜看雕塑新作[J];美术;1962年03期

8 王文娟;;“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雕塑发展[J];人文杂志;2010年05期

9 黄先达;;当代雕塑创作中传承地域性、民族性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3年11期

10 马钦忠;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开拓与傅中望的雕塑创作[J];艺术界;199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雕塑的民族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27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