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浅谈雕塑中的象外之象

发布时间:2017-05-03 19:16

  本文关键词:浅谈雕塑中的象外之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雕塑作为艺术门类,在中国美学史上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这和雕塑家本身的“匠人”身份及历史原因息息相关。西方美学发展为中国雕塑的品评标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清楚中国传统雕塑发展的历程。中国雕塑家应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根基,来建立一套符合中国本土艺术发展的审美体系,以树立具有民族独创性的艺术观念为前提,旨在雕塑创作中的意象及其所引领的象外有所改观。文章成文过程中很多借助了中国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及诗歌、书法、文人画的品评依据,从多个方面来讨论象外之象在雕塑中的重要意义,及其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思考,并结合了当代艺术中美学观点背后的演变,与艺术创作理论根基的异同,更加明确取之象外的必要性。中国部分雕塑家随波逐流而丧失了自我,是对本民族文化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便急匆匆的展示自我,单纯在意象上大做文章,这与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笔者提出这一命题并展开讨论,更希望梳理清融入在国人骨子里的精神脉络,以便能自发的、自觉的去创作意象。文章中列举了一些可靠的例子来说明雕塑中国化的可行性,,也并未指责雕塑西方化发展就不好,只是希望本文可以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也或许可以为雕塑的拓展提供更大的可能。
【关键词】:民族文化 中国化 象外
【学位授予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305
【目录】:
  • 提要5-6
  • Abstract6-8
  • 导言8-9
  • 第1章 中国美学中的象外之象9-12
  • 1.1 如何定义象外之象9
  • 1.2 象外之象在雕塑中的体现9-10
  • 1.3 “雕塑是一首凝固的诗”10-12
  • 第2章 艺术中的象外之象12-18
  • 2.1 美术中的“象外”并非完全等同于的文学中的“言外”(区别于文学)12-14
  • 2.2 纯艺术中的“不确定性”是根据审美接受过程中的特殊性决定的——非功利性(区别于工艺美术)14-15
  • 2.3 艺术中的“空白”并非是单纯的“符号”或形式美学(区别于意象)15-16
  • 2.4 艺术中的“象外之象”并不只是寻求“谜语的答案”(后现代主义解构引发的思考)16-18
  • 第3章 雕塑发展的可能性18-22
  • 3.1 外国雕塑中象内与象外的演变18-20
  • 3.2 中国雕塑发展的现状20-22
  • 第4章 雕塑发展的可能性22-25
  • 4.1 研究生阶段的思索22
  • 4.2 对中国雕塑发展的现有态度22-25
  • 结语25-26
  • 参考文献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论中国古代雕塑的八大类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浅谈雕塑中的象外之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43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9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