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
本文关键词:浅谈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学习了数年的雕塑,我越来越主动地意识到寻求自己雕塑语言的重要性。在一个新旧交替以及西方文化处于强势的时代,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雕塑家,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继承传统、学习外来文化以及如何创新的问题。因此在研究生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我认真地研究了西方近现代从事写实艺术的雕塑家的作品,希望通过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的研究对以后的实践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研究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时我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试图从众多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家的雕塑语言中寻找到一些共性和规律。从整体而言,我认为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的变革有以下几点规律:1.对于形体的处理趋于两极——简化与超级写实。2.雕塑家对于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更注重形式感,构图更大胆,在体量的变化上有更大突破。3.雕塑家对于传统材料的运用方式有所创新,同时敢于探索和运用新材料。雕塑作品运用不同的肌理,充分体现出材质的美,使材质的相对独立性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键词】: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 简化 装饰化 超级写实 情感 形式感 构图 创新 新材料 材质的美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4-5
- Summary5-7
- 引言7-8
- 一.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发生变革的历史环境和原因8
- 二.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的变革8-16
- 1.对于形体的处理趋于两极——简化与超级写实8-12
- A.对于形体的处理趋于简化8-11
- B.超级写实11-12
- 2.对于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更注重形式感,构图更大胆,在体量的变化上有更大突破12-14
- A.对于构图的探索12-13
- B.在体量大小变化上的突破13-14
- 3.对于传统材料的运用方式有所创新,同时敢于探索和运用新材料14-16
- 三.结论(研究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的意义)16-19
- 参考文献19-20
- 致谢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佛拉;;施海:善变[J];艺术界;2008年03期
2 苏立群;;寻找自己的雕塑语言——谈雕塑家对形体语言的个性追求[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年06期
3 李玉仓;;认识雕塑——试析雕塑语言及中西雕塑艺术传统[J];艺苑;2005年04期
4 谭伟;;论亨利·摩尔的雕塑语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5 高照;浙江雕塑长短谈——随议全国七届美展中的浙江雕塑[J];新美术;1990年02期
6 余丁;雕塑·中国[J];中国校园文学;2002年06期
7 肖丹;;试论当代雕塑发展中材料观的转变[J];艺术教育;2007年05期
8 张顺;;浅析传统雕塑语言与现代雕塑语言的对应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5期
9 曾倩婷;;古典精神的回归——传统雕塑语言的演进[J];美与时代(中);2011年05期
10 韩立中;;破坏与建立——现代雕塑断想[J];艺术教育;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宝贵;;漫谈GRC与雕塑[A];纤维水泥制品行业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品论文选集(1)(1960~2009)[C];2009年
2 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彦红;王静;王顺辉;;雕塑艺术中的形式问题[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宋建华;;建筑雕塑结合论[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5 张宝贵;;漫谈装饰混凝土的创新与发展[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6 刘向娟;;观念性——中国当代雕塑现象研究[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月;;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活动暨中国李白学会(筹)成立大会记事[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8 李海敏;;适应时代发展,争做合格家长,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9 王益兰;;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郭亚男;;现代城市雕塑的色彩空间[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锦庚;海岱交融 和而不同[N];人民日报;2010年
2 钱磊;做“有意义”的雕塑[N];美术报;2008年
3 严长元;当代雕塑亮出“中国姿态”[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蔡萌;艺术无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李中良 王东;增强文气 提高名气 繁荣商气[N];长春日报;2011年
6 黄园娟;中国雕塑不能丢掉“根”[N];洛阳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严斌;“五朵金花”年内要建5个艺术村[N];成都日报;2007年
8 余幼墨;吴信坤:20年“刻”出海外路[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记者 王宇;“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稳步推进[N];台州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骆会欣;中国雕塑企业有了“娘家”[N];中国花卉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孙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蔺宝钢;当代城市雕塑建设评价机制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凯;浅谈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江颖;诗性空间—用雕塑语言诠释城市公园空间的形与意[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新宇;雕塑语言协调性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4 舒兴川;负空间雕塑语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郑淼;中国具象雕塑语言拓变的当代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青;点、线、面在雕塑语言中的发展与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建鹏;负空间雕塑语言探索[D];山西大学;2012年
8 朱勇;传统文化资源在雕塑语言中的转化[D];清华大学;2009年
9 苗苗;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璐;借鉴 融合 创造[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本文关键词:浅谈西方近现代写实雕塑语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4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