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从感官到心灵

发布时间:2017-05-10 08:13

  本文关键词:从感官到心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在制作的时候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为观者营造特定的感受,让观者受到感召而信仰佛教。为达到这一目的,工匠运用了多种方法给观看者造成视觉感觉和心理感受。 本文首先从知觉心理学出发,阐述通过知觉制造感觉的科学依据,知觉心理学认为感觉客观世界通过知觉营造的一种心理构造。再从佛教的角度出发,阐述佛教认为可以从知觉中明心见性洞见佛法的宗教解释。再简述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中国本土的重直观重感受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以绘画为主体的视觉艺术体系。 之后主要从针对人进行的雕塑调整,针对视觉的调整和出于其他原因的视觉调整三方面从视觉入手对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进行分析。 接着简述中国传统佛教如何从其他感官出发,结合视觉给人一种全方位的心理感受。 最后对中国传统雕塑如何通过视觉知觉制造感觉进行分析,加以规律性的总结,得出需要通过了解人的接受信息方式,制造针对个人的感受,学会运用材料的特性并且掌握时代精神四方面来考虑问题。再结合当代状况,构想如何用这种思路进行艺术创作或者应用到其他领域。
【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 视知觉 感觉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3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
  • 第一章 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生成背景9-12
  • 第一节 从知觉生理学的角度看佛教艺术9
  • 第二节 佛教教义对于佛教艺术的解释9-10
  • 第三节 佛教艺术产生背景10-11
  • 一、佛教简史10
  • 二、佛教在中国10-11
  • 第四节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背景11-12
  • 一、中国人的认知习惯11
  • 二、以绘画为主的理论体系11
  • 三、以教化为目的艺术11-12
  • 第二章 视觉与中国古代佛教雕塑12-26
  • 第一节 针对观看视角所做出的调整12-17
  • 一、雕塑的高度和布局12-14
  • (一)雕塑的高度12-13
  • (二)雕塑的布局13-14
  • 二、雕塑的朝向和倾斜度14
  • 三、雕塑的动作与神态14-17
  • 第二节 基于视觉的调整17-23
  • 一、深度知觉17-20
  • (一)人类如何感知深度17
  • (二)工匠如何利用深度知觉营造感受17-20
  • 1 利用大小关系17-18
  • 2 透视18-19
  • 3 浮雕和浮雕处理19-20
  • (1)浮雕原理19
  • (2)浮雕处理的应用19-20
  • 二、颜色和图案20-23
  • (一)绘画20
  • (二)画塑结合20-21
  • (三)光线21-22
  • (四)图形22-23
  • 第三节 出于其他原因的造成的变化23-26
  • 一、因材料而形成的形的处理23-25
  • (一)塑23
  • (二)雕23-24
  • (三)雕与塑结合的处理方法24-25
  • (四)运用材料的特性25
  • 二、因样式而形成的形的处理25-26
  • (一)样式的传承25
  • (二)样式的改变25-26
  • (三)传承与改变26
  • 第三章 通过其他知觉制造感受26-27
  • 第一节 通过其他知觉制造26-27
  • 一、听觉26-27
  • 二、嗅觉27
  • 第二节 多重感觉的混合27
  • 第四章 制造感觉的方式以及在当代的运用27-29
  • 第一节 了解人的接受信息方式27-28
  • 第二节 针对个人的感受28-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1
  • 致谢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龙红;王玲娟;;论中国石窟艺术的设计意匠[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刘晓梅;;双林寺力士彩塑像研究[J];艺术学界;2012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从感官到心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54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