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探究中国雕塑的“本土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7-05-11 22:15

  本文关键词:探究中国雕塑的“本土化”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艺术语境下,中国当代雕塑“本土化”的特征与价值问题。其实“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讨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界就开始出现了。如果说当时的讨论还透露着担忧与焦虑的话,那么今天再谈起这个话题就显得格外从容与淡定。因为随着中国艺术界在遵循其发展规律的同时不断成熟,但成熟的同时“以何种艺术形式才能体现出这种文化上国际形象?”问题也就突显出来了,经过数年的实践摸索告诉我们,传统的水墨、书法、篆刻等无法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形态,无法承载这一时期“交流”的任务,而油画、雕塑、摄影、传媒等从文化媒介角度来看是可以和世界进行交流,因为它们正是今天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普遍使用的艺术媒介与语言形态。当交流的媒介确立的同时我们站在文化悠久的历史背景下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世界,这也是该文要阐述的。
【关键词】:雕塑 当代艺术 “本土化”特征 文化 符号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8
  • 第一章 “本土化”概念地提出8-10
  • 第二章 中国雕塑的“本土化”特征10-15
  • 第一节 佛教传入前中国雕塑的特征11-12
  • 第二节 佛教引入后中国雕塑的特征12-14
  • 第三节 盛唐以后传统雕塑的衰落14-15
  • 第三章 “本土化”特征在当代中国15-23
  • 第一节 雕塑的社会功能15-16
  • 第二节 雕塑题材的广泛特征16-18
  • 第三节 中国雕塑的绘画特征18-19
  • 第四节 中国雕塑的取象表意特征19-23
  • 结论23-25
  • 参考文献25-27
  • 致谢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薛龙春 ,尚荣;吴为山:我的雕塑不迎合西方人[J];雕塑;2003年04期

2 吴为山;写意与恍惚——观王少军《都市言情》感言[J];民族艺术;2005年02期

3 ;作品?冲击?沉思——读张谧诠、刘君的作品[J];收藏界;2008年01期

4 方力钧;;关于张谧诠与刘君[J];收藏界;2008年02期

5 邵大箴;;刚柔相济的个性风格——吴为山的雕塑艺术[J];中华文化画报;2006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探究中国雕塑的“本土化”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8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58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8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