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山东胶东地区石窟造像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09:21

  本文关键词:山东胶东地区石窟造像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石窟造像艺术由来已久,几乎与佛教传入的步调一致。佛教的开始、兴衰直接牵动着石窟造像艺术的开始、兴衰。石窟艺术沿海陆两条路线遍地开花,胶东地区地处路上传播路线的东端和海上传播路线的入口。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此地独特的石窟造像艺术。本论文首次将胶东地区的石窟造像独立为一个体系进行探讨研究。论文中所涉及的数据、图片等内容皆是经过实地测量、拍摄,采访当地居民,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后所得。胶东地区主要包括青岛、威海、烟台三市,经考察发现现存石窟造像共有八处,其中五处为佛教石窟造像,三处为道教石窟造像。论文逐一描写胶东石窟现存的面貌,并着重研究各个石窟造像开凿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选址意义等方面。胶东地区的佛教石窟造像跟随全国石窟开凿的大形势,开凿年代为石窟艺术盛行的北朝、鼎盛的隋唐时期。除盖平山石窟依山而凿外,其余皆凿于独立的石块内,所以其体量较小,又因其岩石粗糙和受海风侵蚀,多已辨别不清。佛教石窟造像多在细节有特别之处,比如盖平山石窟造像佛陀的手势、服饰,铁槎山石窟佛的披帛。道教石窟开凿于金元时期,其选址、开凿、题材等方面无一不与当时盛行的全真道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莱州神仙洞石窟,其开凿者为全真道最有成就的道士宋披云。宋披云也是著名的龙山石窟的开凿者,笔者由此条线索入手,发现神仙洞石窟与龙山石窟在诸多方面相同或者类似。铁槎山石窟虽然名为“千真洞”,但其内容为佛教性质。圣经山石窟其像已佚,只留空龛,但其四周的遗迹皆显示着与全真道的莫大关联。
【关键词】:佛教造像 道教造像 北魏 金元 全真道
【学位授予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315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1章 绪论9-11
  • 1.1 胶东地区石窟造像研究现状9
  •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9-10
  •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10-11
  • 第2章 胶东石窟造像概况11-27
  • 2.1 胶东石窟造像遗存分布11
  • 2.2 胶东石窟造像概况11-27
  • 2.2.1 威海石窟造像12-16
  • 2.2.2 烟台石窟造像16-23
  • 2.2.3 青岛地区石窟造像艺术23-27
  • 第3章 胶东石窟造像的文化背景27-33
  • 3.1 胶东地区佛教石窟的文化背景27-29
  • 3.1.1 北魏及东魏石窟的文化背景27
  • 3.1.2 隋唐石窟的文化背景27-28
  • 3.1.3 金元石窟的文化背景28-29
  • 3.2 胶东地区道教石窟的文化背景29-33
  • 3.2.1 金元时期佛落道升29-30
  • 3.2.2 全真道教开启胶东地区的道教石窟30-33
  • 第4章 胶东石窟的选址安排33-37
  • 4.1 佛教石窟选址安排33
  • 4.2 道教石窟选址安排33-37
  • 4.2.1 全真道的滋生地昆嵛山33-34
  • 4.2.2 铁槎山与全真道的渊源34-35
  • 4.2.3 大基山道士谷35-37
  • 第5章 胶东石窟造像艺术特色37-53
  • 5.1 胶南石窟中的“二佛并坐”37-38
  • 5.1.1 二佛并坐的佛经依据37
  • 5.1.2 二佛并坐对北魏朝政的映射37
  • 5.1.3 胶南石窟中的“二佛并坐”37-38
  • 5.2 盖平山摩崖的褒衣博带及护法双狮38-40
  • 5.2.1 褒衣博带38-39
  • 5.2.2 护法双狮39-40
  • 5.3 神仙洞石窟造像对昊天观石窟的传承与革新40-50
  • 5.3.1 神仙洞石窟名称辩证40-41
  • 5.3.2 神仙洞石窟造像对昊天观石窟的传承41-48
  • 5.3.3 神仙洞石窟造像的革新48-49
  • 5.3.4 神仙洞石窟中的卧像与涅i

    本文编号:381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81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