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基于文化知觉的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17:11

  本文关键词:基于文化知觉的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形象建设已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大学形象是社会公众和大学师生、员工对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状态和外在物质状态的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大学校园雕塑作为外在的物质景观和内在的精神、文化的承载对大学形象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是大学形象的生动塑造。 文化作为一种力量促进人类的生物进化,促进人类的社会发展,大学是文化传播的高级场所,雕塑有承载文化的作用。大学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公众对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是人的知觉作用的结果,其结果直接影响着大学形象的塑造。那么基于文化和人的知觉活动相结合研究大学校园雕塑形象将是个有意义的举措。 根据对大学校园雕塑的外在形象、内在形象、延伸形象的描写以及形成过程的描述,阐述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的功能特征:文化渗透功能、历史传承功能、审美育人功能、装饰美化功能、宣传展示功能。发现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现存的问题:雕塑形象缺失、雕塑形象雷同、雕塑形象混乱、雕塑形象浅薄等现象,实在不尽如人意。 通过多方位的调研和考证,发现雕塑形象缺失,将使作品完整性缺乏,文化内涵缺失;雕塑形象雷同,将导致受众视觉疲劳,文化可感性弱;雕塑形象混乱将另主观与客观混乱,文化表现混乱;雕塑形象浅薄,将让艺术感染力丧失,文化传达肤浅,只有雕塑形象典型化才能凸显文化内涵,具有可感性、可知性、可染性。同时通过对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文化传达状态的分析得出创造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促进文化知觉良性传递。以情、景、人三个角度理解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文化主旨,以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校园文化角度来分析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文化定位,并以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传达的时代知觉、情感知觉、美育知觉、创造知觉、社会知觉的体现蕴藏的文化理念形成了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与文化知觉的构建。 以文化传达为底蕴,打造大学育人空间;以知觉传递为目的,塑造人才心灵空间,即文化知觉,是创造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核心要素。具有文化知觉的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对大学形象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雕塑 形象 文化 知觉 典型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31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2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现状10-14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现状11-14
  • 1.2 目的和意义14-15
  • 1.3 相关概念界定15-20
  • 1.3.1 校园雕塑形象15-18
  • 1.3.2 文化知觉18-20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20
  • 1.5 研究框架20-22
  • 2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22-37
  • 2.1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的描写22-26
  • 2.1.1 大学校园雕塑的外在形象23-24
  • 2.1.2 大学校园雕塑的内在形象24-25
  • 2.1.3 大学校园雕塑的延伸形象25-26
  • 2.2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的形成26-29
  • 2.2.1 物理空间26
  • 2.2.2 心理空间26-27
  • 2.2.3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的形成过程27-29
  • 2.3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的功能29-31
  • 2.3.1 文化渗透功能29
  • 2.3.2 历史传承功能29
  • 2.3.3 审美育人功能29-30
  • 2.3.4 装饰美化功能30-31
  • 2.3.5 宣传展示功能31
  • 2.4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现存的问题31-37
  • 2.4.1 形象缺失35
  • 2.4.2 形象雷同35
  • 2.4.3 形象混乱35-36
  • 2.4.4 形象浅薄36-37
  • 3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的文化感知37-56
  • 3.1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样态评说37-40
  • 3.1.1 名家及学者评说37-38
  • 3.1.2 网络恶搞现象38-39
  • 3.1.3 个人观点39-40
  • 3.2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与文化传达状态40-48
  • 3.2.1 形象典型,凸显文化内涵,可感、可知、可染40-42
  • 3.2.2 形象缺失,导致作品完整性缺乏42-43
  • 3.2.3 形象雷同,导致文化可感性不足43-46
  • 3.2.4 形象混乱,导致主观与客观混乱46-47
  • 3.2.5 形象浅薄,导致艺术感染力丧失47-48
  • 3.3 大学校园雕塑形象与文化传达状态分析48-52
  • 3.3.1 审美客体的形象构成与辐射49-50
  • 3.3.2 审美主体的知觉形成与传递50-51
  • 3.3.3 审美主、客体的文化承载与交互51-52
  • 3.4 创造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促进文化知觉良性传递52-56
  • 3.4.1 艺术承载文化又来源于文化52
  • 3.4.2 文化影响人的知觉作用结果52-53
  • 3.4.3 艺术具有文化知觉传递作用53
  • 3.4.4 知觉反作用艺术的文化传达53-54
  • 3.4.5 艺术典型形象的文化传达54-56
  • 4 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文化知觉构建56-79
  • 4.1 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文化主旨56-62
  • 4.1.1 情——情感的表达蕴涵文化56-58
  • 4.1.2 景——景观的营造传载文化58-60
  • 4.1.3 人——人文的凸显创造文化60-62
  • 4.2 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文化定位62-68
  • 4.2.1 从时间定位——时代文化62-64
  • 4.2.2 从空间定位——地域文化64-65
  • 4.2.3 从根源定位——民族文化65-66
  • 4.2.4 从性质定位——校园文化66-68
  • 4.3 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文化知觉体现68-79
  • 4.3.1 彰显时代知觉,传载历史与承接文脉69-71
  • 4.3.2 蕴含情感知觉,礼赞颂扬与爱国精神71-73
  • 4.3.3 传达美育知觉,,提高审美与教育意识73-75
  • 4.3.4 感悟创新知觉,追求创造与求真精神75-76
  • 4.3.5 透析社会知觉,展现普适与公共理念76-79
  • 5 创造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的核心要素79-85
  • 5.1 以文化传达为底蕴,打造大学育人空间79-81
  • 5.1.1 文化是教育的灵魂,大学校园雕塑创作应以文化为思想源泉79-80
  • 5.1.2 教育是育才的手段,大学校园雕塑典型形象传达应独具特色80
  • 5.1.3 文化差异影响人脑的知觉判断,知觉的交互影响文化的传播80-81
  • 5.2 以知觉传递为目的,塑造人才心理空间81-85
  • 5.2.1 将人的外在把握引向心灵的内在领悟81-83
  • 5.2.2 由表层的形象感知进入深层的情绪捕捉83-84
  • 5.2.3 再现客体的外在世界深入主体的主观世界84-85
  • 6 结论85-86
  • 参考文献86-90
  • 图片目录90-9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93-94
  • 致谢94-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艳玲;;雕塑艺术的心理空间[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马金辉;;浅议校园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效——《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组雕创作随感[J];雕塑;2006年04期

3 刘文忠;刘黎明;;校园雕塑的功能与价值初探[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4 章勇;徐平;;论高校校园雕塑造型语意的传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规划师;2008年06期

6 彭辉;;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广告设计策略[J];大舞台;2012年08期

7 李福全;王晓敏;;校园雕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研究[J];大舞台;2011年09期

8 张辉;;城市雕塑文化性及应用研究[J];当代艺术;2007年02期

9 邵玲莉;;论校园雕塑的审美教育功能[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李大健;;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涵育的构想[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文化知觉的大学校园雕塑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88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2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