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雕塑发展史是人类对材料利用的历史,雕塑的存在依托于材料存在的基础上。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是不一样的。材料的运用在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 现代雕塑中材料的利用和形式的探索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加上工业文明背景下新的材料和技术的产生,现代雕塑对材料和技术的拓展呈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极大的丰富了现代雕塑的语言。现代雕塑阶段是对雕塑材料和形式的探索阶段。这个时期,雕塑创作脱离了为贵族、皇权和宗教服务的实用性,完全成了雕塑家个体的艺术创作,进入了雕塑形式美和材料美的探索阶段。与实用性分离而成为纯粹的艺术,完全为艺术而艺术,成为这个阶段雕塑的重要特征。 后现代雕塑的产生以及它的不同流派和不同艺术风格,都是建立在战后的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之上,都表现了对经济社会的反思和疑虑,在后现代雕塑的产生阶段就确立了后现代雕塑对材料运用的规则:以观念的传达切入雕塑,以作品最终意图来把握材料。后现代雕塑在对材料的选择上更加拓宽,和传统的雕塑相比,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上强调了关注的是材料本身后面的意义。这个阶段的雕塑更多是靠材料的运用来说明雕塑的意思所指,雕塑也由传统意义的形象——形式——而到了观念的时代。材料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传统的石材、青铜、等雕塑材料,而是扩展到能让观念得以传达的所有材料形式,包括能利用到的各种具象和抽象材料及材料的构成形式。雕塑是依靠材料的存在而存在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观念下雕塑对材料的运用是不一样的。研究不同时代雕塑对材料运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用理论来规范我们的判断,全面的总结会让我们更清晰地认清当前我们面对的环境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304
【目录】:
- 摘要3-4
- 正文综述4-5
- 一、二十世纪初现代雕塑——材料的拓宽和形式的创新阶段5-14
- 1 现代雕塑对材料的利用强调不同材料质感的尝试性6-8
- 2 现代雕塑在形式上以打破了传统写实形象的完整性8-9
- 3 和传统的雕塑相比,现代雕塑在传统题材上更关注发挥材料本身的美9-12
- 4 现代雕塑注重在雕塑语言上更多材料的探索12-14
- 二、观念雕塑的时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使雕塑对材料的运用无不可能14-29
- 1 后现代雕塑对是以观念来把握材料的,材料的运用具有强烈指对性和不可替代性特点17-20
- 2 后现代雕塑中对现成品材料的运用大大地丰富了雕塑的语言,对材料的运用达到了无所不能20-22
- 3 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运用呈现出对后工业社会的反思和怀疑的情绪22-24
- 4 后现代雕塑作品里对材料的运用是回避和掩盖的24-25
- 5 和现代雕塑企图创造美相比,后现代雕塑作品中材料只是传达意图的媒介,材料不用来表现美25-26
- 6 后现代雕塑中不在意材料和技术的存在,写实和抽象的手法已经不再是问题,关键是表现出作者的意图26-29
- 三、现代主义雕塑与后现代主义雕塑对材料运用的不同29-32
- 参考文献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品昌;;空间的突破——20世纪的西方现代雕塑[J];艺术·生活;2001年01期
2 萧声;;光辉的历程——雕塑名家邀请展在北京举行[J];美术观察;2011年09期
3 王方芳;;评考尔德的运动雕塑[J];艺术.生活;2011年03期
4 胡汉平;;雕塑大师曾竹韶[J];艺术.生活;2007年05期
5 ;世界现代雕塑精选[J];艺术·生活;2001年01期
6 张威;;“技”与“道”——试论郑可先生的艺术历程[J];荣宝斋;2011年08期
7 乐之;;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雕塑名家邀请展[J];中华文化画报;2011年07期
8 林公翔;;朱铭雕塑的“中国精神”[J];艺术·生活;2006年06期
9 ;第八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开幕[J];收藏;2011年09期
10 滕小松;;雕塑的“三化”状态——且说2011年“雕塑年鉴展”和“雕塑家书画展”[J];雕塑;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向娟;;观念性——中国当代雕塑现象研究[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宝贵;;漫谈GRC与雕塑[A];纤维水泥制品行业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品论文选集(1)(1960~2009)[C];2009年
3 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建华;;建筑雕塑结合论[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5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6 刘彦红;王静;王顺辉;;雕塑艺术中的形式问题[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张宝贵;;漫谈装饰混凝土的创新与发展[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8 李月;;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活动暨中国李白学会(筹)成立大会记事[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9 李海敏;;适应时代发展,争做合格家长,,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金元浦;;北京奥运 城市景观 公共艺术[A];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08·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良仁 李禾文;张充仁——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家[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钱磊;做“有意义”的雕塑[N];美术报;2008年
3 记者 胡云涌;潘鹤:一颗童心雕铸艺术人生[N];深圳商报;2006年
4 廖少华;艺术没有顶点[N];美术报;2008年
5 周少一;雕塑如何介入公共空间[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20世纪伟大的雕塑家——亨利·摩尔[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樊珂;浅议中国雕塑的现代转型[N];美术报;2006年
8 斐翔;现当代雕塑 养在深闺人初识[N];中国商报;2007年
9 殷双喜;中国当代雕塑十家之程兵[N];文艺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梁婷;深圳两雕塑家折桂法国美术大奖[N];深圳特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孙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陶宇;雕塑公园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7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蔺宝钢;当代城市雕塑建设评价机制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博;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2 王瑞芳;论现代雕塑的材质美[D];山西大学;2010年
3 蒋海岭;浅谈盛唐陶俑造型语言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4 王展;论西方现代雕塑多位空间的视觉表达方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5 于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路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6 李小芬;现代园林与现代雕塑的共融[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刘晓华;南京现代雕塑中心营销策划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8 邓禧;建筑雕塑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赵建锋;中国汉代陶俑造型设计在现代雕塑中的运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10 李晓林;试论书法研习对雕塑创作的积极作用[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9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