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雕塑艺术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6:33

  本文关键词:雕塑艺术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雕塑艺术的发展史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孕育出了雕塑艺术千姿百态的形态样式,不同时期的雕塑艺术都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与精神内涵在内。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理念的发展成熟,以及生存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使得雕塑艺术的形态日趋完善化与多样化。古代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主要通过展示交流、作品流通、师徒传授等传统传播形式实现。统治阶级独享各种精美的雕塑造像,并兴建各种摩崖石窟、寺庙道观进行宣传教化,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权威;而民间大众之间,则是通过口传身授和各类口诀化的工艺技法,使得形态各异的雕塑造像、工艺玩具能够批量化复制生产,在民间广泛流传。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的传播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很多转变,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社会制度和生产结构产生了重大变革,也使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变,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人类进入了全球化语境的信息传播时代,经济资源和文化艺术实现了共享,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应运而生,对雕塑艺术的发展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传播系统结构——传播本体,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媒介,传播的影响与价值四方面来探讨雕塑艺术传播对于雕塑自身发展、社会文化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重在凸现雕塑艺术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所起到的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替代的功用。试图从社会文化视野的角度,依凭传播学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通过对雕塑传播现状的调查分析、理论文献的系统梳理、图像资料的对比解析,以及个案项目的深入研究,把握雕塑艺术的文化表征、探讨雕塑传播的规律特征、了解雕塑艺术的传播方式,研究雕塑艺术的价值前景,对于研究探讨艺术传播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影响大有裨益,凸显其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使雕塑艺术传播价值和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影响效应的最大化。
【关键词】:雕塑艺术 景观 传播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304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8
  • 第1章 引言8-10
  • 1.1 雕塑艺术传播的研究动因8-9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论述9-10
  • 第2章 雕塑艺术传播的文化表征10-20
  • 2.1 传播学相关10-16
  • 2.1.1 什么是传播10
  • 2.1.2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0-12
  • 2.1.3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模式12-16
  • 2.2 艺术传播与雕塑艺术传播16-20
  • 2.2.1 艺术传播的研究现状16
  • 2.2.2 艺术传播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16-17
  • 2.2.3 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雕塑艺术传播17-20
  • 第3章 雕塑艺术传播的结构分析20-32
  • 3.1 雕塑艺术传播的本体阐释与要素分析20-23
  • 3.1.1 作为物质媒介的雕塑艺术20-22
  • 3.1.2 作为社会文化符号的雕塑艺术22-23
  • 3.2 雕塑艺术传播的历史资源与现代优势23-32
  • 3.2.1 历史资源——经典艺术作品的宝库集藏23-27
  • 3.2.2 现代优势——雕塑艺术大众化时代的到来27-32
  • 第4章 雕塑艺术的传播方式研究32-58
  • 4.1 雕塑艺术传播的传统形态32-36
  • 4.1.1 教学研究的传承发扬32
  • 4.1.2 展览传播的推广扩大32-34
  • 4.1.3 公共艺术的普及共享34-35
  • 4.1.4 作为商品的雕塑艺术以收藏品姿态进入个人空间35-36
  • 4.2 雕塑艺术传播的创新研究36-58
  • 4.2.1 艺术与创新36-37
  • 4.2.2 雕塑本体的创新形态37-39
  • 4.2.3 新型的雕塑传播形态39-58
  • 第5章 雕塑艺术的传播者与受众58-66
  • 5.1 传播者研究58-62
  • 5.1.1 雕塑艺术创作者58-61
  • 5.1.2 把关人61-62
  • 5.2 受众研究62-63
  • 5.2.1 受众范畴62-63
  • 5.2.2 受众特点63
  • 5.3 传播者与受众的交互影响63-66
  • 5.3.1 现场性的直接体验64
  • 5.3.2 非现场性的间接参与64-65
  • 5.3.3 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沟通65-66
  • 第6章 雕塑艺术传播的文化启示和社会效应66-94
  • 6.1 雕塑艺术传播的形态魅力与传播优势66-77
  • 6.1.1 全民化普惠共享66-69
  • 6.1.2 传播媒介材质的转换69
  • 6.1.3 受众空间的转换69
  • 6.1.4 传达的及时优先性69-70
  • 6.1.5 阅读的通俗易懂性70
  • 6.1.6 传播的持久性70-71
  • 6.1.7 生活真实感71
  • 6.1.8 跨越时空的虚拟体验71-72
  • 6.1.9 可持续性和谐发展观72-74
  • 6.1.10 彩妆城市、装饰生活74-77
  • 6.2 雕塑艺术传播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属性77-82
  • 6.2.1 社会正面价值体现77
  • 6.2.2 民族精神与凝聚力的体现77-78
  • 6.2.3 教育传达、娱乐大众78
  • 6.2.4 城市景观和文化地标78
  • 6.2.5 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78-79
  • 6.2.6 创新精神理念的艺术展现79
  • 6.2.7 本土化趋势和中国特色的形成79-80
  • 6.2.8 审美意识传达和审美能力的培养80
  • 6.2.9 社会关联性80
  • 6.2.10 雕塑与奥运80-82
  • 6.3 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应用前景82-83
  • 6.3.1 个人角度82
  • 6.3.2 社会结构82-83
  • 6.4 雕塑艺术传播的学术建议与未来展望83-92
  • 6.4.1 精致化建设的重要手段83-84
  • 6.4.2 特色地域文化的打造工具84
  • 6.4.3 各类艺术法律法规和公共艺术百分比的建立84-92
  • 6.5 结语92-94
  • 参考文献94-96
  • 致谢96-9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与成果9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雅博;;试论壁画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教育信息传播功能[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杨亮;;论建筑雕塑艺术中中西文化的差异[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雅博;论公共艺术设计之文化传播及其教育作用[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2 孔娟;中国当代手风琴音乐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雕塑艺术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5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95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d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