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公共雕塑的景观偏好研究
本文关键词:寒地城市公共雕塑的景观偏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根据各地的气候不同,城市公共雕塑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与气温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域相比,寒地的气候特点一方面给城市中的居民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又给城市带来了特殊的地域景观特色。冰雪伴随着冬季的到来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和色彩,同时也给寒地城市公共雕塑的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城市文化的逐渐升级,在各种公共场所可见各种造型各异的雕塑,它们大多含有所处地域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艺术家们将其视为城市建造的一部分,宣泄雕塑的艺术美,让所塑造的艺术品与城市文化相融合。它以城市为背景,借助城市的力量来加强自身的表现力,城市公共雕塑大多极具地域性的特点,或通过不同的城市色彩、或不同的城市标志、或不同的使用材料等来彰显城市的不同格调。它屹立在公共场所显而易见的位置,直接而简洁的传达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或树立已久或刚刚完成。它沉淀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昭示着未来的发展基调,,在文化、环境、物质、精神等方面都将由公共场所的“艺术品”来传达。 本文首先阐述了寒地城市的定义及其文化给公共雕塑带来的特点;继而以寒地城市为例进行了建筑理论的深入探讨。重点主要是以黑龙江牡丹江市为实例,通过景观偏好的方式,对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出牡丹江市公共雕塑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寒地城市文化、建筑特征、地理特点及其地域分类等几方面来深入分析。
【关键词】:寒地城市 公共雕塑 景观偏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31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10-11
- 1.1.1 课题来源10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 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12
- 1.3.1 相关理论研究12
- 1.3.2 相关问题12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2-13
- 1.5 技术路线13-14
- 第2章 寒地城市及公共雕塑的基础探析14-18
- 2.1 公共雕塑的含义14
- 2.2 寒地城市地理特征14
- 2.3 寒地城市文化特征14-16
- 2.3.1 冰雪文化15-16
- 2.3.2 流人文化16
- 2.4 景观偏好的界定16-17
- 2.4.1 景观偏好的概念17
- 2.4.2 景观偏好的区域性17
- 2.5 本章小结17-18
- 第3章 公共雕塑在寒地中的设计原理18-24
- 3.1 公共雕塑在寒地中的表现形态18-20
- 3.1.1 具象型雕塑18
- 3.1.2 抽象型雕塑18-20
- 3.1.3 意象型雕塑20
- 3.2 公共雕塑在寒地中的分类20-21
- 3.2.1 严寒地区公共雕塑20-21
- 3.2.2 寒冷地区公共雕塑21
- 3.3 公共雕塑在寒地中的作用21-22
- 3.4 旅游对寒地城市公共雕塑的推动22-23
- 3.5 寒地城市公共雕塑的景观建设对策23
- 3.6 本章小结23-24
- 第4章 公共雕塑在寒地中的景观偏好分析24-28
- 4.1 公共雕塑景观偏好的问题研究24-25
- 4.2 寒地公共雕塑的景观偏好调查25-27
- 4.2.1 公众对雕塑材料的偏好程度25-26
- 4.2.2 公众对雕塑类型的偏好程度26
- 4.2.3 公众对雕塑整体的偏好分析26-27
- 4.3 结果分析27
- 4.4 本章小结27-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2
- 附录一 寒地城市公共雕塑的景观偏好调查32-3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3-34
- 致谢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峰;公共化的设计——谈城市公共雕塑与环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舟直;欧洲城市公共雕塑艺术[J];装饰;2004年09期
3 林梓波,赵兰涛;关于公共雕塑的思考[J];装饰;2004年09期
4 ;雕塑[J];全国新书目;2005年13期
5 蔡增斌;反思当代中国公共雕塑[J];东方艺术;2005年07期
6 唐家路;日本公共雕塑设计[J];设计艺术;2005年01期
7 董占军;欧洲公共雕塑设计[J];设计艺术;2005年01期
8 蔡增斌;当代中国公共雕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探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9 康乐;;关于公共艺术中公共雕塑的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陈学博;;公共雕塑的社会性[J];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琳;中国公共雕塑需要专业推广者[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翁剑青;公共雕塑要有公共精神[N];上海证券报;2011年
3 ;由“公共雕塑美丑之争”引发的思考[N];美术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张亚萌;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邱家和邋杨琳;上海世博“变法”:应对公共雕塑爆发式增长[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林征;国内公共艺术的思考[N];美术报;2011年
7 策划 潘欣信 王凯 撰稿 叶芳芳 夏超 俞越;“评丑”最终为“审美”[N];美术报;2012年
8 王怿文;公共雕塑该怎么保护?[N];华东旅游报;2006年
9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公共艺术”由谁决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让城市空间发生艺术“质变”[N];深圳商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睿;公共雕塑媒介中水的当代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李敏;试析公共雕塑在公共空间的和谐构建[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3 李楠;奥运城市公共雕塑应用分析[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荆琦;无锡古运河公共雕塑调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李建华;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叶红;杭州公共雕塑考察[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吕迪;试论公共雕塑的情感传达[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8 周小牧;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9 于冰;沈阳中街公共雕塑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10 徐湘怡;城市广场景观中的公共雕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寒地城市公共雕塑的景观偏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40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