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柔软的空间

发布时间:2017-06-05 17:11

  本文关键词:柔软的空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与其说公共艺术是针对公共环境定制的艺术产品,不如说它是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现代都市,物质生活的丰富是否意味着人们的幸福感也达到了提升?答案是否定的。高速单调的生活不仅使生活质量下滑,还影响了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公共艺术需要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它不仅要使城市更加美观,还要使城市更加适宜人的栖息:身体以及心灵的栖息。城市是属于市民的,它必须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这也是公共艺术的责任所在。 公共艺术是可以对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进行调节的。对于这些调节的理解起先来自于我的观察和分析。之后,发现其他学科的很多理论都恰恰能佐证我的观点。不管是环境心理学或者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甚至自然科学学科,都能证明公共艺术的价值;至于同样重视再造空间的建筑学,也有类似的关于物理空间的布局和规划,以及这些布局和规划对于与这些建筑发生直接关系的人的影响。 毫无疑问,公共艺术的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除了展现艺术家的创造力,还体现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的要求是从事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目的因。而人的需求是可以被充分理解的:艺术家能感知到自身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能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生活,去了解他人的需求。环境的因素也相当重要。当然,环境始终是人的环境,人对于环境的功能和氛围的要求也是客观的。所以艺术家在从事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需求和场所的特性加以分析,创造出能给人带来舒适感的公共艺术作品来。这是每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创作者的社会责任。一切为了公众。 在这里,我用了柔软这个词,是因为我们对向往的空间有太多的形容词来表达。然而,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我想到的是“柔软”。这个词能代表一切美好的特质。而公共艺术,为了人类美好的生活而存在。
【关键词】:空间 场所 平衡 调节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8
  • 第一章 空间,场所,和公共艺术8-9
  • 一.关于公共艺术8
  • 1.何谓公共艺术8
  • 2.公共艺术与城市8
  • 3.公共性与公共精神8
  • 二.空间与场所8-9
  • 1.空间8-9
  • 2.场所以及场所精神9
  • 第二章 公共艺术对空间的调节9-17
  • 一.调节的前提——失衡9-11
  • 1.物理空间的失衡9-11
  • 2.心理空间的失衡11
  • 二.公共艺术的目的——平衡11-12
  • 1.舒适感11-12
  • 2.一切为了公众12
  • 3.平衡即和谐12
  • 三.公共艺术如何对空间进行调节12-17
  • 1.了解和分析的必要性12-13
  • 2.对物理空间的调节13-16
  • 3.对心理空间的调节16-17
  • 第三章 公共艺术的现状及评判17-18
  • 结语18-19
  • 注释19
  • 参考书目19-20
  • 致谢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静海军;;论室内陈设艺术[J];科技风;2011年16期

2 魏锦蓉;;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壁画艺术浅见[J];文学教育(中);2011年09期

3 于明刚;;当代雕塑艺术的新语言——数字造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4 Nadine Laporte;;PARI DE LA FICTION, POESIE DE L'ABSENCE REFLEXIONS SUR L'IRIS DE SUSE, DERNIER ROMAN DE JEAN GIONO[J];法国研究;1991年01期

5 尹玲;;谨守一个诺言(外二首)[J];长江文艺;1994年05期

6 温木勤;;请给我一个平等的空间[J];中国残疾人;1994年06期

7 陈所巨;;无霜期(组诗)[J];绿风;1996年02期

8 黄泽昌;试论国画艺术的民族特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闵燕;油画艺术的空间探索[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郑坚;时空叙述与韩少功的小说文本[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向群;;写字教学应给学生怎样的自主的空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刘重举;;空间解析几何法在构造预测中的应用[A];陕晋冀煤炭学会地质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亚杰;李伟;;建筑造型设计的思考[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4 苗长虹;魏也华;;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论争[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沈梦岑;;中国元素与场所精神的“博弈”——从苏州城市公共设施到苏州博物馆到拙政园[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金华;孙世界;;南京太平南路近现代建筑群场所精神重构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舣亦;;浅谈立体化交通设施在城市商圈中的应用——以重庆观音桥商圈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昕昊;张媛媛;;从城市景观角度看建筑的作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静;卿笃超;;某科技综合楼建筑设计浅议[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10 姚萍屏;邓军旺;熊翔;袁国洲;张兆森;;空间用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及其摩擦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钟欣;“走出去”战略带来大发展空间[N];农民日报;2002年

2 幸华;“十五”:中国跨越空间有多大[N];发展导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张玉玲;改革带来个人发展空间[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刘晶;西部跨越空间[N];中国电子报;2000年

5 高崎;职业经理人空间有多大?[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罗鼎;开放才能使企业空间更广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7 周和毅;保健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方滨兴;保障国家信息网络空间安全(下)[N];科技日报;2001年

9 广发证券 邸永忠;筑底将以时间换取空间[N];山西日报;2001年

10 白云;移动DVD营造个性影音空间[N];中国信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阎魁;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D];同济大学;2006年

2 葛丹东;空间至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善增;三自由度空间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4 尹海林;当代区域规划理论与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吴琛瑜;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汤黎;人口、空间与汉口的城市发展(1460~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袁朝辉;中国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9 季倩;“设计之城”一种文化生成的场域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10 高岩辉;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玲玲;柔软的空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2 谭源;群——一种城市设计的可能性[D];湖南大学;2001年

3 陆艳伟;中国传统民居外环境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张南晖;城市商住综合体建筑的设计与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贺静;适应新型教育模式的智能化小学建筑空间与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文仁树;场所·步行街·铺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晓文;《桥》:空间叙事的文本[D];青岛大学;2005年

8 周海燕;“果园城”的空间意象解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高波;大学老校区景观空间更新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白莲;论《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此在与世界之关系[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柔软的空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4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424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c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