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负空间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10:48
本文关键词:雕塑负空间形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通过对雕塑史中空间雕塑存在的不同形态进行梳理,使我们对空间形态进行不断的探索,现代雕塑打破了三维空间的的固有形态,伸向更加广阔的认知领域中。从海德格尔和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出发,结合雕塑正空间进一步对雕塑中“负空间”的探索、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偏重于现代雕塑,旨在探讨雕塑负空间的感知形态。由于雕塑正空间与负空间的“构造”关系能产生的“结构蕴涵着雕塑艺术本体性的本质问题”,因此其对重新审视雕塑创作的本体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在文章中还探讨了雕塑正空间与负空间的关系,并阐释了负空间的界定及感知形态。在艺术创作中,负空间能深化艺术的表现功能,正负空间互为作用,构成作品的和谐统一。在雕塑创作中,负空间拓张了雕塑的空间话语,丰富了雕塑的内涵和外延,对雕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使人们对雕塑中负空间的概念有所认识,并肯定雕塑负空间形态研究的价值。整篇文章分为四个章节:首先绪论部分是问题的引出及相关研究思路;然后第一章与第二章是对雕塑空间历史的梳理及由正空间引出对雕塑负空间的关注;第三章和第四章是重点,主要探讨雕塑负空间的感知形态和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最后小结为对雕塑正负空间的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雕塑 空间 负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30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0
- 一、选题的缘由与选题的目的7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7-9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9-10
- 第1章 寻根溯源:传统雕塑时期的空间形态10-17
- 1.1 注重物体本身的原始雕塑艺术10-11
- 1.2 重视空间感的古代雕塑11-14
- 1.3 拉长变形的中世纪雕塑14-15
- 1.4 自然再现的文艺复兴时期—十八世纪雕塑15-16
- 1.5 小结16-17
- 第2章 上下求索:体量雕塑向空间雕塑转换17-25
- 2.1 现代雕塑时期的空间形态17-22
- 2.1.1 雕塑体积的解构18-20
- 2.1.2 雕塑中的时间与空间20-22
- 2.2 空间雕塑中的正与负22-24
- 2.3 小结24-25
- 第3章 深度探讨:雕塑正空间与负空间的“构造”关系25-37
- 3.1 雕塑正负空间的关系25-27
- 3.1.1 相辅相成的正负空间25-26
- 3.1.2 雕塑正负空间的转换26-27
- 3.2 负空间形态及概念界定27-34
- 3.2.1 雕塑负空间的概念界定27-28
- 3.2.2 雕塑负空间的感知形态28-31
- 3.2.3 雕塑负空间的形、体积、重量31-33
- 3.2.4 负空间的意义33-34
- 3.3 彼此渗透的当代负空间雕塑34-36
- 3.4 小结36-37
- 第4章 循序渐进:“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负空间展现37-43
- 4.1 雕塑负空间与虚空间、意象空间37-40
- 4.1.1 虚空间与意象空间的区别37-39
- 4.1.2 雕塑负空间与虚空间、意象空间的关系39-40
- 4.2 “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负空间展现40-41
- 4.3 个人雕塑创作的负空间运用41-42
- 4.4 小结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5
- 致谢45-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尚熹;雕塑时空谈[J];雕塑;1996年04期
2 许正龙;;雕塑空间[J];雕塑;2012年01期
3 何力平;;环境雕塑与空间结构[J];雕塑;2011年06期
4 乔迁;;雕塑空间形式的历史发展[J];美术观察;2008年05期
5 袁津;;亨利·摩尔雕塑看出的空间虚实[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年03期
6 田桂武;;论艺术活动中的负空间及其表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04期
7 陈君佑;;不可忽视的负形[J];艺术·生活;2005年06期
8 许正龙;;雕形塑意——装饰雕塑教学随感[J];装饰;199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雕塑负空间形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42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