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再定义及其美学新表现
发布时间:2017-06-09 11:14
本文关键词:“树”的再定义及其美学新表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是对我的创作实践的理论阐述。文中主要阐释作者毕业创作实践过程中的思考,立足于符号学视野,对“树”这一概念进行“意指”分析,力求跳出“树”这一概念在大众文化中习以为常的定义,对其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解读。作者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对自然中的“树”进行处理,利用特殊的材料(透明树脂)将其中部分进行拼接、置换,赋予“树”以新的意义。作者运用新材料替换原有树的部分,尤其是运用对材料的实践手段,使其在符号定义上具备模糊和暧昧性。文章共分三个章节来阐述:第一章简单概述“树”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与渊源,以及通过叙述国内外艺术家对“树”在雕塑艺术上的表现,进而使“树”的艺术创作具备新的认识作铺垫;第二章主要是在符号学基础上对“树”的内涵意义进行分析,寻求从另一角度对“树”进行再定义;第三章是毕业创作上的实践阐述,主要讲述了作者的创作从外在的美学形态构思到材料的选择,最后到作品的组装完成,详细叙述作品的创作过程。就作者的作品来说,通过处理后的“树”仅仅只是空间中一个不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符号,是时刻准备接受定义的“新事物”,作品将让“树”以一种暧昧的矛盾形式呈现在观者面前,在给予新奇震撼的同时,让其重新去思考符号存在的意义及特质。
【关键词】:树 符号 意指 再定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8
- 一、“树”的传统意义及雕塑美学表现8-12
- 1.1“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意义8-9
- 1.2“树”在雕塑艺术上的美学表现9-12
- 1.2.1 中国木雕艺术9-10
- 1.2.2 国外艺术家对“树”的艺术表现10-12
- 二、“树”在符号学下的再定义12-18
- 2.1 符号学理论简述12-13
- 2.2 符号学对“树”进行再定义的阐释13-18
- 2.2.1 皮尔士“三元理论”视野下的“树”13-15
- 2.2.2 巴特“二元符号系统”视野下的“树”15-18
- 三、我的创作——“树”的艺术表现处理18-23
- 3.1 规则带的形式动机18
- 3.2 材料的来源18-19
- 3.3 本体的开放性19-20
- 3.4 构图的形式20
- 3.5 作品的组装20-23
- 结语23-24
- 参考文献24-25
- 后记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实践检验真理的相对性和复杂性[J];党校论坛;1992年01期
2 赵凤平;论实践的基本要素[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3 郭建宁;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6年02期
4 席恒;试论人的本质的要素与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5 杨为;;运用“友善用脑”理论提高中职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初步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35期
6 徐宗懋;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J];文史博览;2004年10期
7 朱昌斌;对先进文化内涵的理解[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8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宏朴;“树”的再定义及其美学新表现[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树”的再定义及其美学新表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5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43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