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5 21:06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雕塑 现代雕塑 现代城市雕塑


【摘要】: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 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国雕塑 现代雕塑 现代城市雕塑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313.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5
  • 一、研究缘由11
  • 二、研究对象11-12
  • 三、研究现状12-14
  • 四、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15-86
  • 第一节 时代背景15-17
  • 一、 政治背景15-16
  • 二、 文化背景16-17
  •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17-30
  •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17-22
  •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22-26
  • 三、 公共花园雕塑26-27
  •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27-30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30-41
  •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30-31
  •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31-37
  •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37-41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41-48
  •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42
  •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42-45
  •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45-46
  •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46-47
  •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47-48
  •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48-61
  • 一、 美术团体48-52
  • 二、 美术期刊52-55
  • 三、 美术展览55-61
  •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61-80
  •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61-64
  • 二、 李金发64-68
  • 三、 江小鹣68-73
  • 四、 刘开渠73-76
  • 五、 滑田友76-78
  • 六、 张充仁78-80
  •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80-86
  • 一、 孙中山雕像80-82
  • 二、 名人塑像82-84
  •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84-86
  •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86-135
  • 第一节 时代背景86-89
  • 一、 美协的成立86-87
  • 二、 向苏联学习87
  •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87
  • 四、 “两结合”87-88
  • 五、 “大跃进”88
  • 六、 文化大革命88-89
  •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89-100
  •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89-91
  •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91-100
  •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100-105
  •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100-103
  •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103
  •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103-105
  •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105-113
  •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105
  •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105-108
  •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108-113
  •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113-123
  •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114-116
  •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116-121
  •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121-123
  •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123-135
  •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123-124
  •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124-126
  •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126-128
  •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128-130
  • 五、 名人雕塑作品130-133
  •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133-135
  •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135-180
  • 第一节 时代背景135-139
  • 一、 政治背景135-136
  • 二、 艺术背景136-139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139-144
  •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139-141
  •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141-144
  •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144
  •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144-161
  •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144-155
  •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155-158
  •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158-160
  •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160-161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161-180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161-163
  •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163-180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180-198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180-187
  • 一、 工作职能181-185
  • 二、 存在问题185-186
  • 三、 改变方法186-187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187-191
  • 一、 存在问题187-189
  •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189-191
  •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191-198
  •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191-193
  •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193-196
  •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196-198
  • 结语198-203
  •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203-264
  • 引用文献264-268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268-269
  • 致谢269-2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陈望衡;美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简评蔡元培的美本体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钱广华;现代经验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张爱红;;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惯性”的质疑——兼论庄子美育的当代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徐勤海;;一腔热血育桃李 丹青妙笔谱春秋——现代艺术大师陈之佛[J];书画世界;2008年01期

7 王平;;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历史轨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陈九如;;中美庚款留学述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张继涛;;当代美育发展历程及其问题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周珑;;审美化生存——论李健吾文学批评审美维度的建构与坚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3 翟广顺;;容闳与晚清幼童出洋“教育计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郎群秀;;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刘功君;;晚清留日经费的筹付与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6 董静芳;;晚清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7 蒲晓业;;情感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刘向娟;;观念性——中国当代雕塑现象研究[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佴e

本文编号:573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573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