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世俗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06:01

  本文关键词: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世俗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巴蜀地区 乐舞百戏俑 世俗性艺术


【摘要】:东汉巴蜀地区的乐舞百戏俑以其数量之多、造型之丰富而成为汉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且它所反映出的汉代乐舞百戏艺术也是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精粹,因此对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的研究能够更为详实地去解读汉代艺术史。本文试图以解读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这一具有代表区域性和时代性的艺术形式,并借助于艺术史田野考古学以及古代社会风俗史等史学方法,以“世俗性”为话题,来反映东汉巴蜀地区的乐舞百戏俑对于中国古代世俗艺术的重要性,为研究汉代艺术史寻觅一个突破点,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其所包含的艺术精神与文化寓意。
【关键词】:巴蜀地区 乐舞百戏俑 世俗性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9.3;J30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绪论6-12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6-7
  • 二、研究现状回顾7-9
  • 三、相关概念界定9-11
  • 四、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世俗性”发现12-17
  • 一、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的出土状况12-14
  • 二、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的分类状况14-15
  • 三、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的风格特征15-17
  • 第二章 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世俗性”的特征17-27
  • 第一节 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世俗性”的渊源17-20
  • 一、东汉巴蜀地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达17-18
  • 二、“长生”葬俗观念的普及18-19
  • 三、成套模型明器制度的普及19-20
  • 第二节 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的“世俗性”的表现20-27
  • 一、东汉巴蜀乐俑20-23
  • 二、东汉巴蜀舞蹈俑23-24
  • 三、东汉巴蜀百戏俑24-27
  • 第三章 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世俗性”的文化寓意27-38
  • 第一节 汉代俑艺术形象的转变27-29
  • 第二节 乐舞百戏艺术形态的引申29-33
  • 一、汉代俗乐的兴盛29-31
  • 二、汉代巴渝舞的发展31-33
  • 第三节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33-38
  • 第四章 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世俗性”的影响及意义38-44
  • 第一节 对后世中国艺术形态的影响38-40
  • 第二节 东汉巴蜀乐舞百戏俑的“世俗性”意义40-44
  • 一、所体现的美学意义——“雅俗共赏”40-42
  • 二、所体现的时代意义——汉代艺术的广纳性与包容性42-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表50-59
  • 图录59-64
  • 后记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乐野;论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的历史经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蒋福亚;由户口变动看蜀汉时期巴蜀地区的地主经济[J];北京师院学报;1978年02期

3 缪元朗;;巴蜀地区大事年表[J];文史知识;2001年07期

4 李桂芳;;汉代巴蜀地区的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2期

5 罗开玉;秦在巴蜀地区的民族政策试析——从云梦秦简中得到的启示[J];民族研究;1982年04期

6 ;《山海经》地域之谜[J];中国地名;1998年04期

7 李文珠;任学亮;;唐五代巴蜀地区神yG的地域分布[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1期

8 龚义龙;;试析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压力及其缓解途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01期

9 杨平;韦东;;《山海经》地域之谜[J];故事世界;2005年09期

10 陈呈;;唐朝时期巴蜀地区茶业的特点[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璇;;巴蜀地区摩崖佛寺的流变[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2 郭璇;;巴蜀地区摩崖佛寺的选址、布局与基本形制初探[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邹绍荣;三至六世纪巴蜀史学的区域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记者 江南;巴蜀印章是否就是巴蜀文字?[N];雅安日报;2011年

3 曾红萍;人去楼空,,何以寄托乡愁?[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4 启拂;茗香千载 茶韵流芳[N];中国质量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李秀东;巴中发展需要中央政府长期支持[N];巴中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乐野;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苟安经;巴蜀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潘沛;东汉巴蜀地区乐舞百戏俑“世俗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2 余露;唐五代小说与巴蜀地区的宗教与社会[D];西南大学;2012年

3 马佩佩;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4 范雪银;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5 甘小华;秦对巴蜀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对其统一六国中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6 黄正昕;巴蜀汉族传统育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伍琴;巴蜀地区火锅的餐具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65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665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