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现代雕塑创作中的民族化探讨

发布时间:2017-08-13 15:36

  本文关键词:现代雕塑创作中的民族化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 艺术特征 城市雕塑 借鉴 振兴


【摘要】: 中国的近现代雕塑发展从上世纪初到现在已经有了八九十年的历史,当西式雕塑传入并成为主流后,中国的本土雕塑传统就已经式微了。在雕塑“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期间也出现了一大批经典佳作和雕塑家。在目前高呼创新的时代下,艺术门类细化及创作材质和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一方面不少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但另一方面却是创新与传统的纷争。现代化是西方化还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少的艺术创作者在两者中徘徊,也造成了一些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作品。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思想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也使中国的雕塑艺术失去了在世界上对话的能力。 本文试图在深入了解传统雕塑的民族内涵与形式语言的基础上,提出在当下多元化文化的语境下,现代雕塑的表现题材、语言形式又该具有怎样的当代性特征。文章提出在借鉴国外雕塑形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继承发扬中国本土的雕塑艺术,形成自己的雕塑形式,从而深化论题。 基于以上思考,文章选取传统雕塑与近现代雕塑作为研究对象,分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概括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对现代雕塑民族化的探索历程是在第二部分展开。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在当前的多元化、全球化的新的文化语境下,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潮的影响下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目前雕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最后一部分结合一些优秀的作品论述在雕塑创作中是如何对待传统,把传统的思想与元素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拓宽雕塑创作的思路。这不仅是雕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 民间雕塑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另一朵奇葩,囿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在本篇论文中主要是对主流雕塑进行一些研讨。 中国雕塑必须在当代国际化格局中寻找出路,因为世界的进程使中国雕塑已经不可能回到自己原生的文化状态中去发展。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寻找传统艺术历史的积淀,挖掘其潜力,使其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的魅力。从而使中国文化走上正常化的自律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本土与西方文化的差异点,确立符合本土文化的价值理念,造就中国雕塑的未来。走自己的路,从有限中获取无限,这正是当代雕塑生命力的所在,也必会把中国雕塑带入光辉灿烂的新天地。
【关键词】:传统 艺术特征 城市雕塑 借鉴 振兴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0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8
  • 1.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8
  • 1.3 研究内容8-10
  • 2 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10-23
  • 2.1 中国古代雕塑的形式美10-17
  • 2.1.1 “绘塑合一”的绘画性特点10-12
  • 2.1.2 线性特征12-13
  • 2.1.3 装饰性特征13-14
  • 2.1.4 意象造型14-16
  • 2.1.5 语言精练16
  • 2.1.6 注重对头部的刻划16-17
  • 2.2 中国古代雕塑蕴含的内在美17-23
  • 2.2.1 雕塑语言符号的象征性17-18
  • 2.2.2 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哲理18-23
  • 3 近现代雕塑的发展概况23-28
  • 3.1 初创时期23-25
  • 3.2 探索时期25
  • 3.3 奋进时期25-28
  • 4 民族化探索中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28-35
  • 4.1 前期意识形态雕塑28-29
  • 4.2 现代雕塑内容平民化29-30
  • 4.3 雕塑材料的多样化30-31
  • 4.4 城市雕塑的发展31-33
  • 4.5 新具象雕塑33-35
  • 5 在雕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35-39
  • 5.1 庸俗的表现形式35-36
  • 5.2 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36-37
  • 5.3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不和谐37-39
  • 6 雕塑创作中对传统的吸收与借鉴39-50
  • 6.1 传统在当今的借鉴意义39-40
  • 6.2 创作具有本土艺术精神的雕塑作品40-46
  • 6.3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探索和努力46-50
  • 7 结语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3
  • 附录5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琳梓;当代雕塑的跨界现象[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68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668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5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