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工作室的空间研究
本文关键词:雕塑工作室的空间研究
【摘要】: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艺术工作室在新兴的艺术教学模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有关课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工作室空间作为教与学的纽带,对其进行研究的课题却相对缺乏。 本文将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综合环境艺术中空间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以艺术学科之一的雕塑及其工作室为着眼点,对雕塑工作室的室内外空间的营造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文章旨在通过对雕塑教学条件、创作要求与艺术审美的研究,着重论述雕塑工作室空间的营造手法、规律与趋向,将工作室空间的营造与雕塑学科特色相结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所得提出未来研究与发展的趋势。 在研究过程中,由雕塑本身入手,引出雕塑工作室的空间营造这一论题。综合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分析抽象的空间概念及应用方式的基础上,以实际案例与概念设计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具体的第一手材料与书本资料的研究,得出营造手法的创新见解。
【关键词】:雕塑 工作室 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30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引言8-12
- 第一章 功能特点与营造规律12-18
- 1.1 雕塑创作的“特异性”12-14
- 1.2 雕塑工作室的客观功能要求14-16
- 1.3 营造规律16-18
- 第二章 空间营造与相关因素18-36
- 2.1 空间构造与功能要求18-20
- 2.2 空间模式与行为活动20-27
- 2.2.1 工作空间21-22
- 2.2.2 交往空间22-25
- 2.2.3 过渡空间25-27
- 2.3 理想空间与艺术观念27-30
- 2.4 空间环境与人为环境30-32
- 2.5 空间特征与自然环境32-36
- 第三章 研究趋向与实践创新36-48
- 3.1 研究趋向创新见解36-40
- 3.1.1 关于空间的“雕塑化”36-38
- 3.1.2 关于四维空间38-40
- 3.2 湖南师范大学雕塑工作室40-45
- 3.3 适应于教学特色45-48
- 3.3.1 教育模式与教学用地构成45-46
- 3.3.2 面向使用对象的设计46
- 3.3.3 教学功能的拓展设计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6
- 后记56-58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云;;不是雕塑的雕塑[J];建筑知识;2011年08期
2 赵海霞;;三梦工作室的“小虫子”[J];黄金时代;2008年10期
3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J];雕塑;2011年04期
4 ;花火工作室新书推荐[J];花火B版;2009年05期
5 ;不朽的雕塑 永恒的党史[J];军队党的生活;2011年07期
6 叶薇;;世界著名雕塑一览[J];时代青年(悦读);2011年08期
7 童焱;;边缘中的边缘人——陈文令和他的艺术[J];艺术·生活;2002年02期
8 蔡锦;;蔡锦工作室:心灵的储藏室[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9 杨新;;山东省陶艺协会主席远宏教授考察醴陵瓷业[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04期
10 ;黄蔚陶瓷艺术作品选登[J];中国陶瓷;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勇;;关于雕塑教育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李波;;大学生动画创作工作室发展对策探析[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灵创工作室简介[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灵创工作室简介[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灵创工作室简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灵创工作室简介[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7 陈漓;易乐平;;现代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8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9 舒途;逸青;;关于上海“出版工作室”的调研报告[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10 ;主题工作室(IDEA STUDIO)[A];中国名村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琼;孙家钵把工作室“搬”到美术馆[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孟群舒 栗玲;工作室:知识创业的先驱[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朱虹子;抗战纪念雕塑奏响和平主题[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韩小蕙;开创中国雕塑的新局面[N];光明日报;2005年
5 邹文;艺术不以公众优先是道义缺陷[N];工人日报;2005年
6 杨时e,
本文编号:671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67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