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汉魏六朝时期瑞兽雕塑的艺术美

发布时间:2017-08-15 19:24

  本文关键词:汉魏六朝时期瑞兽雕塑的艺术美


  更多相关文章: 瑞兽雕塑 汉魏六朝 艺术美


【摘要】:远古时期的人类对于兽类图腾的崇拜行为使得人与兽之间产生了早期关联,作为人类历史上较为久远的一种文化现象,瑞兽文化从远古时代延续至今并深刻地影响着各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瑞兽雕塑作为瑞兽文化留存下的重要参考,不仅自身的形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见证了历朝历代的文化兴衰和艺术变迁。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大发展和大转折的重要时期,艺术领域的空前繁荣使得雕塑艺术在这时期大放异彩,在发展中延续传统,在转折中迸发生机,研究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对于全面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雕塑史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文从艺术美的视角出发去探寻汉魏六朝时期瑞兽雕塑的造型特征及审美特性,并于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深意。文章首先追溯瑞兽雕塑的历史,并对汉魏六朝时期的祥瑞文化、墓葬陵寝制度、儒释道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剖析,通过对该时期一系列瑞兽雕塑实物资料的考察分析,去体会瑞兽雕塑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风格演变。其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汉至六朝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瑞兽雕塑所呈现的艺术美感逐一去感受和探讨,清晰地梳理出四个主要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瑞兽雕塑的造型风格和审美特征:由西汉的质朴生动至东汉的奔放矫健,再到魏晋的自由不羁,至六朝已形成丰富浪漫的风格。接下来将汉魏六朝时期的瑞兽雕塑限制于共时形态中,以律动之美、浑厚之美、静穆之美和天真之美等艺术美的方面去整合建筑装饰、地面表饰、神道建筑和墓室明器的瑞兽特征。最后从图像艺术、造型特征、风格体系、发展规律、精神风貌等相关角度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总结出汉魏六朝时期瑞兽雕塑的独特艺术之美。全文运用相关领域的史料及理论,以考古实物遗存为依据,针对重点角度和具有代表性的论点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将由古代瑞兽雕塑的造型和功能特征所引发的关于美学及历史方面的思考搁置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背景下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出汉魏六朝时期瑞兽雕塑的形式特征、功能性与美学、文化历史间存在的关系,展示出汉魏六朝时期瑞兽雕塑独特的艺术美。
【关键词】:瑞兽雕塑 汉魏六朝 艺术美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30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9-12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12-13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13-14
  • 第2章 汉魏六朝时期瑞兽雕塑艺术美的文化溯源14-24
  • 2.1 瑞兽雕塑简考14-16
  • 2.2 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16-24
  • 2.2.1 祥瑞观念诠释瑞兽17-19
  • 2.2.2 儒道文化赋予瑞兽的品质19-22
  • 2.2.3 佛教思想充实瑞兽的内容22-24
  • 第3章 历史发展纬度中瑞兽雕塑的艺术美24-34
  • 3.1 本真的气息——大汉风格中瑞兽雕塑的质朴之美24-29
  • 3.1.1 西汉雕塑中的生命之音25-27
  • 3.1.2 东汉雕塑中的异域色彩27-29
  • 3.2 内在的融合——魏晋六朝时期瑞兽雕塑的灵动之美29-34
  • 3.2.1 魏晋艺术之内外交融29-31
  • 3.2.2 六朝洒脱浪漫之风31-34
  • 第4章 共时形态中瑞兽雕塑的艺术美34-54
  • 4.1 律动之美——建筑雕饰中的瑞兽34-39
  • 4.1.1 画像砖石的飞动意蕴35-38
  • 4.1.2 汉瓦的圆融精神38-39
  • 4.2 浑厚之美——地面表饰中的瑞兽39-44
  • 4.2.1 贵族陵前的雄浑气势40-42
  • 4.2.2 纪念碑式珍贵遗存42-44
  • 4.3 静穆之美——神道建筑瑞兽遗风44-49
  • 4.3.1 神道阙之肃穆44-46
  • 4.3.2 神道柱之华美46-49
  • 4.4 天真之美——墓室明器瑞兽的魅力49-54
  • 4.4.1 神异的独角兽49-51
  • 4.4.2 有翼兽的风采51-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类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溯源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田月丽;;汉魏六朝女作家及其作品概观[J];文教资料;2012年18期

4 郭建勋;论汉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辞赋的象征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靳青万;汉魏六朝女性赋述论[J];中州学刊;2002年03期

6 赵革萍;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7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拟作的创造性[J];求索;2006年06期

8 周尚义;;建构多维 领新赋海——评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孙鹏;;汉魏六朝音乐赋命名、分类及范畴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史素昭;;试论唐代碑志对汉魏六朝碑志的发展与超越[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雪梅;;汉魏六朝时期道教谪仙案例的考查[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成国;汉魏六朝官吏治巫论析[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陈东升 本报见习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杨夏;疯狂盗掘汉魏六朝古墓25座[N];法制日报;2012年

3 陈允吉;李贺与汉魏六朝乐府[N];光明日报;2003年

4 林大志;延展视野 深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5年

5 国家图书馆《文献》季刊常务副主编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廷银;寓广博于精审之中[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2 蔡爱芳;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庄新霞;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D];山东大学;2007年

5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宁宁(Jia Nningning);汉魏六朝“拟作闺音”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杨梅;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罗姝;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研究[D];聊城大学;2016年

4 张毅;汉魏六朝时期瑞兽雕塑的艺术美[D];北京服装学院;2017年

5 徐海晓;汉魏六朝赋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南宝新;汉魏六朝京都赋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赵燕;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虹丹;汉魏六朝亲情诗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高永丰;汉魏六朝交友论文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王玉楼;汉魏六朝孝子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79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679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