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浅谈青铜着色

发布时间:2017-09-06 13:12

  本文关键词:浅谈青铜着色


  更多相关文章: 青铜着色的历史 青铜着色创作 青铜着色艺术家


【摘要】:在世界大多数的文化中,通过对颜色的使用提高金属质感的这种实际应用已经被观察几个世纪了。丰富某些金属的表面效果,就是给它们表面加以强烈的渲染,例如给铜或铜的合金表面进行化学着色。这种在铜表面着色的传统在历史上并且到现在仍然是最有意味的,变化最多样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青铜雕塑艺术品表面上的化学着色是所有金属颜色形式中最有趣的,因为它不仅能增加艺术效果,并且有能力融入强烈的情感:火红色代表激情,冰冷的蓝色代表冷静,油绿色用于暖化人心等等,最后,交织的图案和纹理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感。 在很多实际案例中,一个雕塑家为了完成一件完美的真正的铸铜作品,他需要与一位青铜着色的艺术家合作,,帮助他最终完成着色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想要被称为真正的铸铜作品,其表面的化学着色是必不可少的。打比方,“三分画,七分裱”,青铜着色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与裱画相比较:就像是裱画虽然是最后一步,但是一定要找一个最合适的画框和最合适的人来裱画、来提升艺术价值。然而,相对于裱画,青铜着色对于青铜雕塑作品更为重要,在许多作品上,表面的着色甚至超过铸铜本身,成为最主要的焦点。 本文从历史以及艺术的角度下分析探讨“青铜着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形式和意义,给大家展示了它是如何从青铜被侵蚀、青铜雕塑保护与处理,表面着色,一步步发展演化的。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最终逐渐演化成现在这种成熟的迷人的艺术形式。希望能通过本文向大众揭开青铜着色这种艺术神秘的面纱,帮助当代艺术家和学习艺术的同学们了解青铜着色的艺术并且继续研究发展它,也希望能为给雕塑家在以后的创作中带来一点启发,为铜上色开辟一条新路并继续发扬它。
【关键词】:青铜着色的历史 青铜着色创作 青铜着色艺术家
【学位授予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314.4
【目录】:
  • 提要5-6
  • Abstract6-8
  • 导言8-9
  • 第一章 从历史及艺术的角度探讨“青铜着色”产生、演变和发展9-18
  • 1.1 青铜的历史9-10
  • 1.2 亚洲的青铜着色历史10-11
  • 1.3 西方青铜着色的历史11-18
  • 1.3.1 古迹或古文物中的 Patina12-13
  • 1.3.2 中世纪时期13
  • 1.3.3 文艺复兴时期13-15
  • 1.3.4 17-18 世纪时期15
  • 1.3.5 19 世纪时期(工业革命时期)15-16
  • 1.3.6 20 世纪至今16-18
  • 第二章 当代青铜着色的方式和方法18-24
  • 2.1. 自然氧化18
  • 2.2 人工氧化18-24
  • 2.2.1 经典着色18
  • 2.2.2 传统着色18-20
  • 2.2.3 现代着色20-24
  • 第三章 青铜着色的创作24-27
  • 3.1 创作主体——青铜着色艺术家24-25
  • 3.1.1 专业的着色艺术家24-25
  • 3.1.2 雕塑家25
  • 3.2 结合自己的创作谈青铜着色的创作25-27
  • 结语27-28
  • 参考文献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F;失踪的铜马[J];少年文艺(阅读前线);2004年08期

2 吴守江;聆听草原[J];散文诗;2003年12期

3 郝良真;赵国王陵及其出土青铜马的若干问题探微[J];文物春秋;2003年03期

4 井中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钉齿马具——北方草原与中原青铜文化交往的新证之一[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5 摩利斯·科特罗;;秦俑密码[J];悦读文摘;2008年02期

6 马强;;陕西甘泉出土晚商青铜兵器及相关问题[J];殷都学刊;2008年04期

7 马有林;;收藏与鉴赏[J];家庭医学;2009年04期

8 徐海峰;赵国青铜文化简论[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田淼;;高原及其它[J];散文诗;2009年10期

10 刘天鹰;陈斌;;战国赵王陵二号陵出土文物述论[J];文物世界;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强;;探讨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元;;望谟出土的夜郎青铜器[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高微;;新干青铜器现状与博物馆的关系[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万俐;徐飞;陈步荣;朱一帆;;青铜戈上泡锈(发锈)腐蚀形貌及其组成研究[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5 黄理中;;黔西南州发现的夜郎青铜器[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杨毅;;超声波清洗青铜文物[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叶心适;刘林西;甄刚;张津生;陈静;靳华强;;高能光束熔覆焊接技术修复青铜器工艺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潘路;;青铜器保护简史与现存问题[A];文物科技研究(第二辑)[C];2004年

9 潘玲;;蒙古鹿石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张宝贵;;漫谈GRC与雕塑[A];纤维水泥制品行业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品论文选集(1)(1960~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严斌;“五朵金花”年内要建5个艺术村[N];成都日报;2007年

2 余幼墨;吴信坤:20年“刻”出海外路[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记者 王宇;“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稳步推进[N];台州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骆会欣;中国雕塑企业有了“娘家”[N];中国花卉报;2006年

5 记者 王晖邋实习生 王春丽;中国中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在郑大开幕[N];河南日报;2008年

6 钱磊;做“有意义”的雕塑[N];美术报;2008年

7 黄园娟;中国雕塑不能丢掉“根”[N];洛阳日报;2008年

8 严长元;当代雕塑亮出“中国姿态”[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记者 蒋永武;雕塑家仇志海艺术馆落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0 本报记者 蔡萌;艺术无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盟;公元前1千纪的内陆亚洲山麓通道[D];吉林大学;2013年

2 蔺宝钢;当代城市雕塑建设评价机制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贾腊江;秦早期青铜器科技考古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韩炳华;东周青铜器标准化现象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6 李亮;时空与心灵间的视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7 郎剑锋;吴越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朱光华;早商青铜器分期与区域类型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鹏;浅谈青铜着色[D];鲁迅美术学院;2013年

2 鲍红凌;鄂尔多斯青铜饰牌马纹鹿纹造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杨;古金铸华章[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4 董涛;先秦青铜形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张叶亭;沂沭河流域商周青铜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志明;山西地区出土晋系青铜器纹饰类型与文化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敏;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夏雨;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中羊角纹艺术探析[D];汕头大学;2007年

9 张颖;从青铜器的演变过程解读青铜时代的艺术美[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前军;基于语义网的面向青铜器领域检索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03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803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3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