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雕塑的生命“能量”
本文关键词:浅析雕塑的生命“能量”
【摘要】: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生命能量的世界,各种生命载体都具备各种运动特征。亨利摩尔曾说,雕塑作品本身具有生命力。生命过程是人类经历和体验的主要内容,生命力是艺术表现的基础,是雕塑作品的情感和意义所在。每个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震撼,精神上的共鸣。雕塑作为艺术形式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接纳和运用,而它本身的静止材质,能给我们以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恰恰是心理层面的认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它的生命“能量”,而这种生命“能量”,是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和意义的传达是一种动的知觉,动的冲击,是一种“能量”运动的感知。具有运动势能的雕塑,是有生命力的,雕塑中的运动势能是雕塑潜在的活力,同样它也承载着雕塑及其作者的情感表达。 因此,雕塑创作者应该努力使我们的雕塑作品给人一种由内而外和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特征。雕塑的生命“能量”,需要借助其中的物理能量——力及其运动势能,,传达我们的情感、观念和意识等精神“能量”。这些具备物理势能和精神能量的雕塑式样才称得上具有生命“能量”意义的雕塑作品。 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区域交流日益增多,各种言论被广泛接纳。层出不穷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充盈着我们的视觉,更具时代特色的表达手段影响着我们的视觉经验和价值观念,雕塑本体丰富的语言形式在逐渐被消解,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观念的表达和原创性等大的因素的关注上,以独特的方式在大众传媒中不断被改头换面,甚至趋向于凭借各种怪诞的“创意”来制造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瓦解着我们原来的经验体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清楚雕塑的运动势能对于传达观念情感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对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存在所必须具备的生命“能量”的梳理,令笔者和偏离此存在意义的雕塑工作者从中有所收获和感悟。能够在创作中觉察更多用于雕塑创作的生命“能量”并加以表现的可能。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雕塑生命“能量”概念性的梳理,由“生命力”“艺术感染力”等常见的雕塑评论用词,引发思考,从“力”概念,引申出雕塑中运动势能的感知及其特征,另一方面指出雕塑形式的运动势能传达出的我们的情感、观念和意识等精神“能量”的重要性。第二章通过大量雕塑历史上成功雕塑作品来例证精神“能量”的不可忽视性,第三章分析能够形成雕塑运动势能的可能形式。其中运用从简单几何图形中运动效果的感知进行引导,简单深刻普遍接受性强。第四章总结研究雕塑生命能量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能量 运动势能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30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第一章 雕塑的生命“能量”概述10-14
- 1.1 雕塑精神“能量”10-11
- 1.2 雕塑物理“能量”11-14
- 第二章 雕塑精神“能量”的传递与渗透14-19
- 2.1 作者情感“能量”的传递与渗透14-16
- 2.2 摩尔雕塑的启示16-19
- 第三章 雕塑“能量”运动势能的规律分析19-26
- 3.1 凸起形式的运动势能19
- 3.2 比例改变创造的运动势能19-20
- 3.3 倾斜式样创造的运动势能20-23
- 3.4 变形式样创造的运动势能23-24
- 3.5 外部的物理能量转化为内在的运动势能24-26
- 第四章 研究雕塑生命“能量”的价值及意义26-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29
- 后记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田强;;论巴尔蒂斯绘画中的古典精神[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蒲天村;;对植物色彩艺术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4 储可可;;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5 许蚌;分解与实验:现代艺术的核心力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秦征;;从符号学角度简谈文字设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张晓玲;;论广告创意中的视觉化转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汪巍,过伟敏;信息时代的环境及其审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李鸣钟;;表现主义内在因素对绘画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10 朱露露;;马蒂斯的艺术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赵明;周越;;动画之梦幻饕餮——动画片审美主动性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霍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燕杰;曹春晓;;插画设计中的情感色彩表达[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陈昭霓;;视频媒体中的动态版式设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8 章益国;;对“通识”的三种误解[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9 郭亚男;;现代城市雕塑的色彩空间[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高华云;;商用汽车色彩设计浅析[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贾奋励;电子地图多尺度表达的研究与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5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孟玲玲;由“如画”观念的衍变谈英国早期水彩风景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杜兆群;素描结构语言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0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93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