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绘本的“视听通感”研究
本文关键词:纸质绘本的“视听通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当今动漫产业蒸蒸日上的中国,原创性越来越受到各专业人士、创作者及政府的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原创绘本无论在叙述性上抑或艺术性上都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故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可,国内绘本市场几乎被引进的国外优秀绘本所占领。本论文力图在保留传统纸质读物可触摸性及可视性的同时,通过对纸质绘本视听通感,即声音联想方面的研究,来丰富国内绘本理论知识,提升国内纸质原创绘本的叙述性、表现力及艺术感染力,为国内原创势力尽一份绵薄之力。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结合法。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剖析整理了纸质绘本的形式语言以及视听通感的内在关系;再者,采用案例分析法,梳理声音在纸质绘本中的作用,并从纸质绘本各形式语言出发,对声音的几个要素(音色、音量、音调、音速、音长等)的表现方式进行归纳,最后总结声音在纸质绘本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通感 视听通感 纸质绘本 声音联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第1章 绪论8-10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绘本的诞生发展及国内绘本发展现状8
- 1.1.2. 国内外绘本理论研究现状8-9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9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9-10
- 第2章 纸质绘本的界定及其形式语言10-17
- 2.1. 纸质绘本的界定10-14
- 2.1.1. 纸质绘本的概念10
- 2.1.2. 绘本与其他形式图书的区别10-14
- 2.2. 纸质绘本的形式语言特征14-17
- 2.2.1. 纸质绘本的文学语言特征14-15
- 2.2.2. 纸质绘本的绘画语言特征15
- 2.2.3. 纸质绘本中的图形符号语言特征15-17
- 第3章 纸质绘本中视听通感的概述17-21
- 3.1. 通感的概念和内在关系17
- 3.1.1. 通感的概念17
- 3.1.2.“通感”的生理基础及心理基础17
- 3.2. 纸质绘本里视听通感的界定17-18
- 3.2.1. 视觉的形成17
- 3.2.2. 听觉及声音的形成及关系17-18
- 3.2.3. 纸质绘本中视听通感的界定18
- 3.3. 纸质绘本中视听通感的运作原理18-19
- 3.4. 纸质绘本中声音的作用19-21
- 3.4.1. 塑造人物形象19
- 3.4.2. 制造节奏韵律19
- 3.4.3. 暗示深刻含义19-20
- 3.4.4. 抒发内心感情20-21
- 第4章 纸质绘本中声音的表现及运用21-28
- 4.1. 声音在纸质绘本中的表现方式21-25
- 4.1.1. 音色21-23
- 4.1.2. 音量23-24
- 4.1.3. 音调24
- 4.1.4. 音速24-25
- 4.1.5. 音长25
- 4.2. 声音在纸质绘本中的运用方法25-28
- 4.2.1. 以声塑角25-26
- 4.2.2. 以声制韵26
- 4.2.3. 以声示意26-27
- 4.2.4. 以声抒情27-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0
- 致谢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6期
2 王彩丽;;中外通感研究对比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赵其娟;赵其顺;;论通感在翻译中的功能[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刘玉华;试论通感的类型及其心理性质[J];齐鲁艺苑;1987年03期
5 宇厦;潘东海;硕林;;人体通感之谜[J];当代修辞学;1993年02期
6 马更东;谈通感在表达方式上的三种类型[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金开诚;舒年;;说“通”[J];文史知识;2008年06期
8 桑恒昌;;议通感[J];诗刊;1987年01期
9 覃光文;论审美通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曾怀连;“通感”例话[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王强;通感与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何卫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文爽;“通感时代”:从环保出发的艺术设计[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李梦莉;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N];文艺报;2011年
5 山东省北镇中学 付志强;将通感艺术引入美术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谭娜 万家欢 本报记者 于彤;达·芬奇用科学精神探索灵魂位置[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鬼今;武侠:梦境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一丽;认知视角下唐诗通感隐喻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邓爱娇;“物我交融,感而遂通”—通感在室内空间形态中的应用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江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通感体验探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瑜;概念整合新创空间关照下的汉语通感隐喻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蚁玉笋;纸质绘本的“视听通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6 季钰;通感的多角度立体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7 刘臻;英汉通感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朱晶;论通感式隐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谭娅;论通感的内涵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伟华;汉语通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纸质绘本的“视听通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40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