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动漫艺术论文 >

基于材质测量的光照建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5:17

  本文关键词:基于材质测量的光照建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真实感渲染 材质测量 光照建模 双向纹理函数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动漫、影视、广告宣传等领域越来越重视渲染结果的逼真程度,如何获得极尽真实的渲染效果已经成为计算机真实感图形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材质的表面光照属性建模是为了精确展示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外观视觉效果,由于材质的多样性与光照反射成因的复杂性,因此材质表面光照属性建模一直是学术与应用领域研究与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材质的表面光照属性研究领域里已经存在了一系列的数学解析反射模型和基于材质测量的方法。其中,传统的解析模型对数据的处理相对简单,绘制得到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真实,很难满足动漫、影视产业高度真实的渲染要求。采用基于材质测量的方法绘制的效果虽然较好,但是由于此类方法的采集设备造价较高,采集过程耗时、复杂,采集到的材质数据庞大,直接使用测量数据进行绘制又不能满足实时绘制的要求,致使基于材质测量的方法难以得到应用和推广因此,利用真实材质测量数据进行材质表面光照建模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其中,基于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Directional Reflection Function, BRDF)的真实测量数据的光照建模方法比较常见,已经存在一些真实材质的BRDF测量数据库及相应的BRDF解析模型拟合方法。尽管BRDF解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出表面比较平滑的不透明材质的光照反射属性,但是对于表面比较粗糙、凹凸不平的材质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此类材质,通常使用双向纹理反射函数(Bidirectional Texture Function, BTF)来表示。然而,BTF函数需要采集材质在不同光照、不同视点下的纹理图像,最终得到的测量数据非常庞大,难以直接用于渲染,必须进行数据压缩,其中一种压缩方法就是使用BRDF解析模型对BTF测量数据进行光照建模。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压缩率,但是BTF材质往往是不同材料组成,一般有许多肉眼可见的微小几何中观结构,直接使用BRDF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真实材质测量数据的材质光照属性建模方法,使用BRDF材质测量数据以及BTF材质测量数据分别进行材质的光照属性重建工作,获取不同类型材质的光照属性。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于BRDF材质测量数据的光照属性建模。本文利用MERL BRDF数据库提供的材质数据,采用不同的BRDF解析模型以及不同的差错度量标准对测量数据进行拟合,分析不同BRDF解析模型、差错度量标准的拟合效果,同时为基于BTF材质测量数据的光照建模选定了BRDF拟合模型和差错度量标准。二是基于BTF材质测量数据的光照属性建模。本文利用波恩大学提供的UBO2003 BTF数据库,实现了一种基于BTF测量数据阴影预处理的BRDF拟合方法。该方法将BTF数据分解为几何信息和光照信息两部分,首先,利用BTF材质测量数据,分离出该材质的几何信息;接着,利用几何信息计算所有测量图像的阴影图,并利用阴影图去除掉测量图像中因自阴影、自遮挡等产生的无效像素值;然后,使用选定的BRDF拟合模型,分别为每个像素点进行光照建模。此外,针对无法获取精确高度图的情况,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阴影去除方法,并采用K-means聚类的方法加速光照建模过程、减少存储空间。最后,本文利用恢复得到的材质几何信息和光照属性信息,在新的光源、新的视点下进行渲染,展示新视点、新光源下的材质视觉效果。与现有的忽略BTF数据中的自遮挡、自阴影及互反射等效果影响而直接进行双向纹理函数光照建模的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更加接近真实材质的BTF测量数据,具有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真实感渲染 材质测量 光照建模 双向纹理函数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41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16
  • 1.1 研究背景12
  • 1.2 研究现状12-14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14
  •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14-16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16-30
  • 2.1 光照模型16-18
  • 2.1.1 光照模型通用形式16-17
  • 2.1.2 光照模型简化形式17-18
  • 2.2 BRDF测量建模18-27
  • 2.2.1 BRDF定义及性质18-19
  • 2.2.2 BRDF解析模型19-23
  • 2.2.3 BRDF采集23-26
  • 2.2.4 BRDF拟合方法26-27
  • 2.3 BTF测量建模27-30
  • 2.3.1 BTF采集27-28
  • 2.3.2 BTF压缩方法及问题28-30
  • 第三章 基于BRDF测量数据的BRDF光照模型拟合30-43
  • 3.1 BRDF测量数据的表示方法30-32
  • 3.2 BRDF解析表达式拟合32-37
  • 3.2.1 BRDF拟合函数的选择32-33
  • 3.2.2 BRDF拟合算法33-36
  • 3.2.3 BRDF差错度量标准36-37
  • 3.3 BRDF拟合过程及结果37-43
  • 3.3.1 BRDF拟合过程37-38
  • 3.3.2 BRDF拟合分析38-40
  • 3.3.3 BRDF拟合结果绘制40-43
  • 第四章 基于BTF测量数据的BRDF光照模型拟合43-60
  • 4.1 BTF测量设备43-47
  • 4.1.1 真实感材质测量装置简介43-44
  • 4.1.2 高动态范围图像合成44-45
  • 4.1.3 正视图校准45-47
  • 4.2 BTF拟合算法简介47-48
  • 4.2.1 BTF数据的BRDF拟合流程47
  • 4.2.2 外观BRDF(Apparent BRDF,ABRDF)数据转换47-48
  • 4.3 数据处理及拟合过程48-56
  • 4.3.1 BTF图像预处理阶段48-54
  • 4.3.2 ABRDF拟合过程54-56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56-60
  • 4.4.1 实验结果56-58
  • 4.4.2 结果分析58-6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0-62
  • 5.1 本文工作总结60-61
  • 5.2 未来工作61-62
  • 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9-70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杰;胡昌华;周东华;;基于非解析模型的动态系统故障预报技术[J];信息与控制;2006年05期

2 陈玉鹏,潘龙法,陆达,徐端颐;基于多媒体负载的光盘库性能解析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陈建军;陈书明;梁斌;刘征;刘必慰;秦军瑞;;NBTI效应导致SET脉冲在产生与传播过程中的展宽[J];电子学报;2011年05期

4 吕红亮,张义门,张玉明;4H-SiC器件击穿特性的新型解析模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宋铮;张红光;李福才;陈正;;基于指令表自驱动的指令解析模型实现方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年11期

6 何进,张兴,黄如,王阳元;TFSOI RESURF功率器件表面电场分布和优化设计的新解析模型(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1年04期

7 汤庭鳌,C.A.PazdeAraujo;适用于获得砷硼浅结的快速热退火解析模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8 江厚满,程湘爱;描述光伏效应的新解析模型[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2期

9 ;光探测与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3年03期

10 仁伟建;吕雪峰;;基于优化技术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解析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满孜郁;刘猛;白江波;熊峻江;;三向织物复合材料拉伸模量解析模型[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詹水芬;胡焱弟;彭士涛;戴明新;王恺;白志鹏;;遗传算法优选个体PM暴露神经网络源解析模型输入变量[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葛晓光;;含水层中浆液扩散解析模型及径向水流解[A];地面岩石工程与注浆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张震;司勇;张自强;杨嘉陵;;飞机拦阻系统(EMAS)小车维护或救援的动力学解析模型和数值模拟:移动载荷作用下弹塑性地基梁的动力响应[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鹏;旋转摩擦焊热源演变及接头成形机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唐占文;考虑界面相的复合材料宏—细观渐进损伤解析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赵琳;基于单胞解析模型与渐进损伤分析的复合材料强度预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郑长勇;新型MOSFET器件结构设计、建模及特性模拟[D];安徽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敏;基于Cosparse解析模型的压缩感知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向平;新型多栅M0SFET解析模型与数值仿真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石涛;TSV热机械应力及其对徖移率的影响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吴云;污染场地中蒸气入侵风险的三维数值模拟和量化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5 孙智权;气缸动力学与末端冲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徐安敏;基于材质测量的光照建模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王健;基于扩展解析模型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胡明刚;基于解析模型与灰色时序模型的化工设备故障预诊断方法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9 董明;具有高容错能力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解析模型与方法[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吕少力;导电桥接存储器的解析模型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20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620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