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歌创作艺术渊源研究
本文关键词:孟浩然诗歌创作艺术渊源研究
【摘要】:学界对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研究触角不断延伸,孟诗之“流变”即孟浩然接受研究逐渐成为一大热点,而对孟诗之“源起”即孟浩然诗歌创作的艺术渊源研究则缺乏必要补充与系统总结。要厘清孟浩然作诗继承了哪些思想文化,师承于哪些历史人物,又从自然山水中汲取了何种滋养,无疑要从孟诗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入手。儒家的仕进思想主导了孟浩然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而在求仕无望时,儒家的“独善其身”、佛道文化中的清静无为,成为他向往隐逸闲适生活的理论支撑。求仕受挫后的向佛问法是纾解抑郁的良方,漫游经历中的求仙访道使其人品与诗品均显得宏阔洒脱。此外,对于魏晋风度、初唐诗学与盛唐气象等时代因素,孟浩然都进行了承传,又都服从于他的个性气质。人格思想上,他仰慕屈原等楚辞作家的高洁志趣:诗歌创作上,他借鉴了楚辞所特有的楚地风味与比兴传统。对于历朝历代的隐士他表示出认同,尤其仿效庞德公隐居鹿门山,更在题材、技巧乃至人生经历上全面效法陶潜。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达官显宦、文坛领袖、世外名家与落魄才子,他都能虚心学习其长处。尤其对于谢灵运等南朝山水诗人,孟浩然在造境构象的技巧上进行了模仿与超越。至于初唐、盛唐的诗人,他主要在与其进行的诗文酬唱中收获了友谊,砥砺了诗艺。孟浩然的一生平淡无奇,但他的诗作却在盛唐恢弘气象中闪烁着清淡自然的异样光彩,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江山之助”。他写遍了襄阳山水,以其充实诗作内容、烘托意境、抒写抱负,而襄阳山水最终成为他的代名词;两上长安都是为了经世致用的抱负,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与京洛山水的洗礼激发了他的诗兴;吴越之地多奇山秀水,孟浩然终于走出求仕不利的阴影,转悲为喜,在寻仙访友中多发诗兴;他也数次到访三湘、巴蜀,壮年时气吞山河,人至暮年则多了闲卧轻舟的恬淡适意。
【关键词】:孟浩然 诗歌创作 艺术渊源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言7-17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依据、意义7-8
- 第二节 文献综述8-15
- 一、孟浩然生平交游研究概述8-9
- 二、孟浩然师承于思想文化的研究概述9-12
- 三、孟浩然师承于历史人物的研究概述12-14
- 四、孟浩然师承于自然山水的研究概述14-15
- 第三节 创新与难点15-17
- 第一章 思想文化对孟浩然诗歌创作的影响17-32
- 第一节 儒释道文化对孟浩然的影响17-29
- 一、儒家思想对孟浩然的影响17-23
- 二、佛道文化对孟浩然的影响23-29
- 第二节 时代思想因素对孟浩然的影响29-32
- 一、传承魏晋风度29
- 二、继承与超越初唐诗学29-30
- 三、恬淡气质中不乏盛唐气象30-32
- 第二章 历史人物对孟浩然诗歌创作的影响32-53
- 第一节 师承于屈宋等楚辞作家32-35
- 一、仰慕屈宋等楚辞作家的高洁志趣32-34
- 二、借鉴楚辞楚地风味与比兴传统34-35
- 第二节 师承于庞德公、陶渊明等历代高隐35-41
- 一、仿效庞德公隐居鹿门山36-38
- 二、在田园题材、意境烘托、人生经历上全方位学习陶渊明38-40
- 三、对其他隐士的传承40-41
- 第三节 师承于历代名士41-49
- 一、效法汉魏名士:进取、放诞两相宜41-44
- 二、推崇两晋名士:以文才名世44-46
- 三、对南朝山水诗人造境构象技巧的继承与超越46-49
- 第四节 与初唐及同时代诗人49-53
- 第三章 自然山水对孟浩然诗歌创作的影响53-64
- 第一节 襄阳的自然山水与孟浩然:襄阳的孟浩然,孟浩然的襄阳54-56
- 第二节 漫游之地的自然山水与孟浩然56-64
- 一、京洛山水与孟浩然:经世之志终落空,京洛山水遣诗兴56-58
- 二、吴越山水与孟浩然:奇山秀水行为乐,寻仙访友发兴多58-62
- 三、三湘、巴蜀山水与孟浩然:壮时气吞洞庭,暮年闲卧轻舟62-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0
- 后记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景白;“孟浩然遇唐明皇”事质疑兼论孟浩然的功名仕进思想[J];社会科学;1984年01期
2 刘文刚;孟浩然佚诗新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3 于一元;;孟浩然[J];山花;1989年04期
4 杭宁;;孟浩然的《春晓》[J];父母必读;1981年02期
5 刘孝红;;论孟浩然的“风流”[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6 程芳;;谈孟浩然隐逸不仕的内在原因[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马行空;;“面试”毁了孟浩然[J];政府法制;2010年23期
8 张震英;;2011年孟浩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孟祥光;王辉斌;;孟浩然研究的现在与将来[J];阅江学刊;2012年01期
10 黄承元;;从一则史料看孟浩然隐居不仕的原因[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兴云;政协委员孟浩[N];经济观察报;2007年
2 詹高尔邋朱香山 邝创建;“孟氏提案理论”与孟浩的实践[N];检察日报;2008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雷辉;孟浩:不要把放炮委员看成对立面[N];南方日报;2012年
4 游峰 李健武;石排免费教育令人欣喜[N];东莞日报;2010年
5 王石川;孟浩的胡子和政府的面子[N];青岛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贺林平;择校费“坚挺” 政协委员无奈[N];人民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张弓;民主监督要有法律作后盾[N];湘声报;2006年
8 陈建萍;政协委员到教育局了解情况竟遭报警威胁[N];人民政协报;2006年
9 羽戈;让协商民主从纸面走到地面[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10 林衍;信息公开不能总靠公民“留胡子”[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园;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嫣然;孟浩然人生的二重奏—仕与隐[D];山东大学;2014年
2 王弯弯;孟浩然诗歌用典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3 孙丽华;论孟浩然的故乡情结[D];湖北师范学院;2015年
4 朱猛;孟浩然诗歌创作艺术渊源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刘峰峰;论孟浩然及其诗歌在唐代的接受与传播[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6 王艳萍;气: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文婷;《孟子》对孟浩然思想影响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杨东莉;孟浩然在宋元时期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荣;孟浩然创作和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静;孟浩然近体诗意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3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0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