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的“黑色幽默”

发布时间:2017-10-28 17:33

  本文关键词:论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的“黑色幽默”


  更多相关文章: 黑色幽默 王小波 荒诞 语言 反乌托邦 现实意义


【摘要】:王小波其人正如他作品中的形象一样,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异类”。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王小波与同时代作家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种本质上的不同,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其作品风格也极具个性。王小波的个人经历及社会背景成就了其小说的主要风格。在王小波当知青、插队、做工人和教师的生活经历中,他的作品已经呈现出自嘲式的幽默风格,而在1984年留学美国之后,正逢其当时接触到了美国的“黑色幽默”,这种文风作品的写作模式,在王小波这里得到了空前的爆发。王小波作品本身具有的个性、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人性的阴暗面,在其文本中可以细细体会到,而此时的王小波在汲取了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写作方式的养分后,结合自身经历,开出了文学史上最具有“黑色”韵味的幽默之花。王小波的一生可谓是文学的一生,他推崇罗素哲学,认为人类需要在自由主义的哲学范畴中去思考生活中的存在以及设置思想精神的归处。同时,王小波也看到了这种背离了逻辑常理的、对人性禁锢的社会思想风潮。所以,王小波的作品被当时的人们看做是离经叛道之作也就不足为奇了。王小波的思想境界已经超越了当时文学界的思想极限,将哲学理念和逻辑思维带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在他的作品中,王小波的语言追求诗性,这与他受到翻译家、诗人王道乾先生和查良铮(穆旦)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在小说创作方面,对王小波影响最深的,当属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把生活融入自身的创作理念中,并把“重负”与“有限”当作一切写作的前提,在作品中追求心灵与生活的“轻逸”和“无限”。这也是王小波作品中带有跳跃式想象和诗意情怀的原因。本文通过对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立足于当下学术界对王小波研究的概况和现状寻找到“黑色幽默”源头和方式。在第二部分探讨王小波作品中“黑色幽默”的产生原因,以及外国“黑色幽默”文学模式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第三部分分别探讨《黄金时代》思维障碍式语言的特点,《白银时代》中反乌托邦式的叙事手法和《青铜时代》中“荒诞化”的发展轨迹。最后着重分析王小波作品人物王二的存在价值与其“黑色幽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色幽默 王小波 荒诞 语言 反乌托邦 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第一章 绪论7-13
  • 第一节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小说创作概述7-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9-11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动机及思路11-13
  • 第二章 关于“黑色幽默”13-18
  • 第一节“黑色幽默”的产生13-15
  • 第二节“黑色幽默”对中国文学和王小波小说的影响15-18
  • 第三章“黑色幽默”在《时代三部曲》中的呈现18-25
  • 第一节 《黄金时代》中思维障碍的语言18-20
  • 第二节 《白银时代》中反乌托邦的叙事20-22
  • 第三节 《青铜时代》中的“荒诞化”22-25
  • 第四章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反英雄”式人物及“黑色幽默”在小说中的作用 .. 1925-29
  • 第一节 对王二形象的解析25-27
  • 第二节“黑色幽默”存在的现实意义27-29
  • 结语29-32
  • 参考文献32-34
  • 致谢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季伟;;浅谈黑色幽默的中国化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李聪;;王朔的顽主式人物与王小波的王二式人物比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姚新勇;“黄金时代”的重写与敞开——王小波的写作与现代新理性的重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菊玲;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韩袁红;王小波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伟华;论王小波小说中的几个重要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苏艳丽;寄沉痛于幽默[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杨荷泉;诗学乌托邦:王小波小说艺术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冰;从孤单到狂欢[D];吉林大学;2007年

5 冯艳;轻逸:王小波小说风格[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赵新;《时代三部曲》叙事学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9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09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7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