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三国戏考原
本文关键词:京剧三国戏考原
更多相关文章: 京剧三国戏 《三国演义》 故事来源 细节来源
【摘要】:提到京剧三国戏,人们可能都会认为它来源于《三国演义》,其实不然。通过对比和分析文本,我们发现京剧三国戏中有些剧情是《三国演义》所没有的,如马连良在《龙凤呈祥》“劝千岁”中的唱词:“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这句话不见于《三国演义》。此类情况在京剧三国戏中还有诸多体现,这些才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京剧三国戏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对京剧三国戏的来源进行界定,根据学界对京剧三国戏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不见于《三国演义》的故事和细节。同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即通过文本对比、文学复原,试图找出京剧三国戏的发展脉络,并梳理出三国故事在民间的发展情况,以更深入地进行探源。第二章重点讨论京剧三国戏中不见于《三国演义》的一些典型剧目。在京剧三国戏之前,已有对三国故事进行排演的戏曲,这些戏曲为京剧三国戏提供了一些素材,虽然《三国演义》充分吸收了前代戏曲,已经将很多内容融入于小说中,但是在吸收的过程中仍有所取舍,因此,一些京剧三国戏跳过《三国演义》而直接将前代戏曲拿为己用,如戏曲的形式、故事的结构等。本章即通过具体的剧目以及文本分析,主要涉及《黄鹤楼》、《滚鼓山》、《月下斩貂蝉》、《鲁肃求计》等几个重点剧目,试图从中找出戏曲源流之所在。第三章主要探讨京剧三国戏剧目或剧情可能来自《三国演义》,但是在具体故事细节上却来自前代戏曲的一些剧目。虽然有些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京剧三国戏也没有完全照抄照搬,而是有所取舍。本章从一些非常细小但是又为大家所熟知的细节入手,如“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张飞“赌头争印”等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从而更深入地探寻京剧三国戏的源流。第四章主要分析京剧三国戏不取自《三国演义》而选择民间文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原因:民间性和约定俗成性。戏曲作为民间文学,必不可少的就是民间性。本章所述的民间性以关羽和刘备为例,分析民间百姓内心的观念,并且试图证明这一观念在始终传承。而约定俗成性则是戏曲所不可逃避的一条重要的规则,民间艺术在文本、细节、观念上的一些约定俗成正是戏曲具有自身传承性的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京剧三国戏 《三国演义》 故事来源 细节来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第一章 京剧三国戏来源界定16-20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16-17
- 第二节 三国故事的民间发展17-20
- 第二章 京剧三国戏非《三国演义》之出源20-35
- 第一节 《黄鹤楼》20-24
- 第二节 《滚鼓山》24-25
- 第三节 《月下斩貂蝉》25-27
- 第四节 《鲁肃求计》27-32
- 第五节 《芦花荡》、《斩熊虎》32-35
- 一、《芦花荡》32-33
- 二、《斩熊虎》33-35
- 第三章 京剧三国戏之细节来源35-52
- 第一节 《单刀会》35-38
- 第二节 《灞桥挑袍》、《古城会》38-41
- 一、《灞桥挑袍》38-40
- 二、《古城会》40-41
- 第三节 《火烧博望坡》、《龙凤呈祥》41-44
- 一、《火烧博望坡》41-43
- 二、《龙凤呈祥》43-44
- 第四节 《连环计》44-52
- 第四章 京剧三国戏取自民间文学的原因52-59
- 第一节 民间性52-57
- 第二节 约定俗成性57-59
- 结论59-61
- 参考文献61-66
- 后记66-6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帅;;近代传播视野中的三国戏曲考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许勇强;李蕊芹;;近百年三国戏研究述评[J];戏剧文学;2011年07期
3 永康 ,田文;传统川剧中的三国戏[J];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04期
4 包海英;;民间与经典的整合——论京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J];齐鲁学刊;2007年03期
5 陶贞安;陈建军;;都、湖高腔连台本三国戏浅探[J];四川戏剧;2009年03期
6 李晓光;;三国戏 赤壁腻[J];当代工人;2009年06期
7 陈翔华;;明清时期三国戏考略——(《三国戏考略》之二)[J];文献;1991年01期
8 陈翔华;;先明三国戏考略[J];文献;1990年02期
9 朱平楚;三国b2简述——兼及三国戏与“三国演义”的相互关系[J];人文杂志;1960年01期
10 谈观;三国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三国文化历史走向》评介[J];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张英 实习生 徐笑古;韩国《三国》进中国[N];南方周末;2007年
2 文学所 刘平;展示“东方戏剧”的创造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明辉;相看两不厌—元杂剧三国戏与《三国志》对比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吴海蛟;京剧三国戏考原[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曾纯;汉剧三国戏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4 胡玲霞;元代三国戏与水浒戏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5 陆芳梅;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圆圆;士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的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15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1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