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华小说中的外来者形象
本文关键词:论古华小说中的外来者形象
【摘要】:古华的文学生涯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七八十年代迎来了创作的丰收成熟期。这一时期发表的诸如《芙蓉镇》《浮屠岭》《爬满青藤的木屋》等作品都轰动文坛,享誉中外。古华擅长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并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湘南世界的神秘和美丽,描绘湘南山区人们的日常。如果将古华笔下的湘南世界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我们会发现这其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外来者”群体。他们在地域和文化属性方面不同于本地人。在涉及到外来者形象的小说中,古华总是热衷描写他们与本地人之间的碰撞、纠葛、矛盾。将这些人物形象归纳整理,并以整体的眼光关照,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古华的创作思想、作品理念有很好的帮助。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古华的创作情况,并对前人关于古华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发现亟待补充的研究空白点。第二部分,将古华不同小说中的外来者形象按照功能分类。古华笔下的外来者人物形象散布在众多小说篇目中。尽管他们都是作为外来者身份出现,但细究之后可以发现,不同的外来者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起的功能、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按照人物形象在古华小说中的功能,将外来者形象依次分为赎罪者、改革者、融入者三种类型。第三部分,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的外来者所代表的不同的意蕴。作者借助外来者的视角,从实际生活出发,描述文革前后潇湘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通过赎罪者人物形象,向读者揭露文革以及左倾错误的破坏力与毒害性,表达出对文革及左倾的批判;通过描写改革者、融入者与保守势力一次次地斗争,反映出改革的阻力之大,以及当地人们对于发展的迫切愿望。总之,不同外来者人物身上不同的隐含意蕴,饱含着作者对于“文革”、对于改革、对于文明与愚昧冲突这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的审视和思考。第四部分,分析古华塑造外来者形象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及其积极作用。最后一部分简单论述古华笔下外来者形象的意义,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缺憾。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启才;;从人物看古华《芙蓉镇》的反思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2 范耀华;;文明的烛照与召唤——论80年代乡村小说中的外来者叙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周全星;;革命战争历史电视剧的人物关系模式[J];电影评介;2008年19期
4 李阳春;湘楚文化所蕴含的道德人格内涵[J];文史博览;2005年Z1期
5 赵黎波;;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启蒙特征辨析——以19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6 张仲梅;;《相思树女子客家》的结构艺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7 曹式曾;;物化的人格 专制的象征——评古华小说《贞女》中小豹子的形象[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8 郭翠英;;新时期农村改革小说农民心态类型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康建伟;;对“符号矩阵”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反思[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洪子诚;“外来者”的故事:原型的延续与变异[J];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代璐;论“五四”至30年代“外来者故事”的叙事形式和主题思想[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念波;反思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康斌;“伤痕—反思”文学中的“迂回”叙事[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倩;湖湘地域文化与茶子花派[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徐新星;古华小说中的方言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52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5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