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中国诗学所呈现出的审美交互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7-11-10 17:15

  本文关键词:中国诗学所呈现出的审美交互主体性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诗学 交互主体性 “人—世界”结构 触遇


【摘要】:交互主体性亦称之为"主体间性",本是当代西方现象学的重要概念,指超越于主客二分的意向性活动。交互主体性的观念是经验主体不仅把他者经验为一个对象,而且也作为一个经验主体,也把自己作为经验的对象。对于美学研究而言,交互主体性具有历史性的借鉴功能。以之考察中国诗学,则可看到在审美关系上,这种交互主体性的普遍存在。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诗论家或诗人(往往二者是集于一身的)不是把景物作为无生命、无情感的客观事物,而是作为有情感、有意志,能兴发诗人情感和意向的"友生"。中国古代诗歌篇什中所写的景物都非纯然客观的描写,而是饱含着诗人的意向和情感,而且赋予了性灵。"物色"是可以和诗人互相交流的另一个主体。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一所谓“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又称“主体间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概念,指超越于主客二分的意向性活动。交互主体性体现在认识论、社会学和哲学本体论等几个层面。在现象学中,“交互主体性”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交互主体性的观念是经验主体不仅把他者经验为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鸣章;姚纪纲;;论交互主体性的基本内涵[J];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马晓辉;孟伟;;交互主体性在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中的新趋向[J];理论学刊;2011年01期

3 石义堂;孙理伟;;语文课堂的现象学交互主体性探讨[J];语文学刊;2009年24期

4 罗丹;;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理论渊源、内涵及特征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5 周宏,戚建良;孔子和荀子礼乐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性思想探析[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1期

6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赵卫国;交互主体性问题由理论向实践维度的转向[J];河北学刊;2003年04期

8 罗中起;;劳动对象化与交互主体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性阐释(一)[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周晓峰;;论网络艺术的拟像性与交互主体性[J];装饰;2007年10期

10 孙艳;王凯;;对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再认识[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海波;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的重新定位[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吕鸣章;论人的交互主体性[D];山西大学;2006年

2 黄小灵;论交互主体性思维视域下的文学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肖禹;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在教育中应用的分析及其引发的教育再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罗丹;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从独白到对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维;从接受理论看译者的交互主体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芳芳;交互主体性理论观照下的文学名著复译以-David Copperfield两复译本为个案[D];中南大学;2007年

7 杨远国;交互主体性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8 刘丽;交互主体性理论观照下《红楼梦》两译本的绰号英译[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67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67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c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