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山体”研究
本文关键词:“樊山体”研究
【摘要】:“樊山体”是晚清诗坛大家樊增祥诗体的概称。樊增祥诗歌创作近万首,在近代诗歌史上令人叹为观止。樊山诗体以艳辞游戏,绮靡采藻、语句清新为主要特色。樊山学习中唐白居易、晚唐李商隐、效法西昆体、师法香奁体,以独特的诗学宗尚别开晚唐派,与宋诗派和“同光体”派、湖湘诗派、诗界革命派等并立晚清诗坛。樊山融贯百氏,八面受敌,以中国传统诗学为依托,容纳西方新事物,为古典诗歌注入新血液,开拓诗歌新意境,提炼出“蓄”“熟”“虚”的樊山诗法。“樊山体”以艳情诗为主体,还包括有萧散恬静的闲适诗,淑世闵乱的纪乱诗,游戏人生的滑稽诗,这四种类型的诗歌构成“樊山体”的不同侧面。樊山作为一代诗宗,他诗作的风格有多样化的倾向,惊采绝艳和萧散自然是“樊山体”诗歌两种不用风格特色。樊山的诗歌形式以格律精工,巧于裁对为主,还兼有句式长短不一,语言俚俗散化的特征,体现出“樊山体”逐渐向现代新诗渐变的轨迹。本文全面探索“樊山体”的特征渊源及影响,以《樊樊山诗集》为文本基础,探讨樊山诗法、“樊山体”式、“樊山体”艺术特色及樊山交友圈和影响对“樊山体”进行全面的研究。考察樊增祥对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对近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对“樊山体”乃至近代诗歌的关注。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克;;诗歌的命运[J];诗探索;2005年01期
2 吴投文;;当前诗歌症候分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4期
3 李小艳;刘黄娟;;高校校园诗歌的生命力探究——以武汉市12所本科高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4 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J];语文建设;2013年14期
5 岳鈒;大跃进诗歌概述[J];唐都学刊;1997年03期
6 丁宗皓;;诗歌是一场与生存的对话——第三届辽宁省文学奖诗歌奖述评[J];诗潮;2003年06期
7 吴星;90年代诗歌对现代诗歌传统的消解[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罗文军;诗歌解读的回溯与延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王昌忠;在精神的乡土上——试论“两栖人”乡土诗的诗歌意绪指向[J];当代文坛;2002年01期
10 梁艳萍,余艳波;当下湖北诗歌的审美态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俊明;;诗歌伦理与深入当代[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2 龙扬志;;什么是诗歌伦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3 杨志学;;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冯雷;;论屠岸的诗歌形式探索[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卉;;在华夏文化中追寻、彷徨与迁徙——南方狼近期诗歌评析[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刘亚明;;把平凡的事物引入诗意的语境和空间——宋晓杰诗歌近作浅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郭蓉;;乘着诗歌的翅膀飞翔——浅谈初中诗歌教学的多重作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8 郑成志;;诗人和诗歌对什么负责——对近年“民生”诗歌的一种思考[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国柱;;新花绽放中国风—中国诗歌形式成功地进入世界语之回顾[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宁;;美丽的中年情怀——宋晓杰近年诗歌散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文;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N];人民日报;2013年
2 吴刚 (达斡尔族);展现少数民族诗歌的辉煌成就[N];文艺报;2013年
3 ;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N];青海日报;2014年
4 续鸿明;诗歌出版缘何冷清[N];中国文化报;2004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孟迷;诗歌原本属于寂寞的行列[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刘殿芳;敢为诗歌独辟蹊径[N];文艺报;2013年
7 李尚荣;诗歌应着眼终极关切[N];文艺报;2012年
8 ;诗人应展开更丰富的自我[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撰稿 本报记者 何晶;建构一座城市的高端智力生活[N];文学报;2014年
10 隐石;黔东当下诗歌小议[N];铜仁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士觉;古越汉诗史述及文本辑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于英丽;隋代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5 周露;巴拉丁斯基哲理抒情诗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肖献军;唐洞庭湖诗和太湖诗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璐;《申质堂夫子全稿》整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怡萱;中学外国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闫琳;三曹诗歌的英译传播和英译策略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王存恒;先唐诗歌蔬菜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巫晓静;俄译《诗经》赏读及其翻译手法试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肖钰;希尔达·杜利特尔诗歌与希腊文化[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7 张伯阳;中国现代“街头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周雪瓴;高适诗歌在明代的接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冉冉;中唐至北宋诗歌中的食物书写[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10 杨潇沂;先秦楚地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81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8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