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写作与现代文化的转型——以萧红为例
本文关键词: 女性写作 萧红 现代文化转型 出处:《东岳论丛》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女性写作与现代文化的转型共生,现代女作家是现代文化转型最直接的受益者,她们的涌现依赖于从晚晴开始的西学东渐的维新思潮,由民间、新派士人与官方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现代文化转型。从戒缠足的身体解放,废科举、倡女学,到女子就业的社会需求与现代报刊出版制度的繁荣,都为她们的成长提供了历史文化的风土,萧红的命运与创作道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首先是天足与现代学校体制内的课程与国民教育,帮助她们完成了身体与知识结构的转型,以全新的形体姿态、着装与写作内容、情感方式与发表方式,完成了文化身份与作家身份的转型,尽管承受的文化压力与心理压力都是巨大的,但已经是属于自由职业者的现代文化种群中,以稿费为生的职业作家。萧红以宗教式的热忱投入文学事业,以自己丰厚的创作实绩,在司马迁开创的史传文学、悠久的哀祭文功能、基本的汉语修辞语用与时空同体的时间形式等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成为一个经典作家。
[Abstract]:Modern female writers are the most direct beneficiari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ulture. Their emergence depends on the trend of reform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ast by the folk.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ulture promoted by the three forces of New School Scholars and officials: from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restrained and foot-bound body, the aboli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promotion of women's studies,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women's employment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modern press publishing system. Xiao Hong's destiny and creative road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m. First of all, the curriculum and 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chool system are the natural foot and the modern school system. Help them to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body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with a new body posture, dress and writing content, emotional style and the way of expression,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writer identity. Although the cultural pressure 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re great, but has been a freelance of the modern cultural group, the con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writers. Xiao Hong devoted himself to literature with religious enthusiasm. With his own rich creative achievement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been promoted in the historical biography created by Si Maqian, the long function of mourning, the basic Chinese rhetoric, pragmatics and the temporal form of time and space. Become a classic writer.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基金】:辽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的辽宁女性文学研究”(项目编号:L14BZW009)成果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现代文化转型就意味着不是断裂,时间的形式是连续性的,侧重传统文化的更续。而且,这个转型有一个舆论呼吁造势到逐渐制度化的过程,而中国的女作家也从与民族民主革命共生的社会实践中开始自己的写作,投身革命运动、创办女学女报,是最初的写作动机,女权成为共识,并被纳入国家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自奋;《孩子的讲演》告诉我们的——萧红创作的一种细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张懿红;谈萧红后期的小说《山下》的主题[J];社科纵横;2001年04期
3 赵靖;萧红·萧红作品·萧红网页[J];图书馆建设;2002年01期
4 滕新贤;冲破低矮的天空——论萧红体的女性文体特征[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义祥;谈萧红散文的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年06期
6 胡慧明;论萧红创作的艺术个性[J];云梦学刊;2002年03期
7 王义祥;;萧红思想意识探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邓辅玉;论萧红的婚恋及其创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蔡荷芳;论萧红散文的个性化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10 全艳萍;关于寂寞的一种分解——萧红创作中的心理结构分析之一[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宋晓庚;;萧红的创作反映民族时代精神——兼谈其社会化因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郭淑梅;;萧红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学科建构意义[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宋晓庚;;关于萧红研究的几点建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5 黄晓娟;;萧红与现代史上女性作家的精神差异性[A];东方丛刊(2002年第4辑 总第四十二辑)[C];2002年
6 宋晓庚;;年年朝朝暮暮 不过丁忧离歌——谈萧红和她的作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钟耀群;;人间天上长相伴——《端木与萧红》前言[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8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9 徐晓杰;刘军;;“同一地平线”上的另一种景观——以对国民灵魂的审视为视点看萧红对鲁迅的发展[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雅茹;萧红研究的现状与焦点[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宁舒 蔡东民;萧红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N];黑龙江日报;2009年
3 记者 蔡东民;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黑龙江文学馆在哈揭牌[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杨宁舒;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黑龙江日报;2011年
5 郭淑梅;哈尔滨:萧红国际化文学基因的生成之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秋石;寻找萧红“小妹”[N];文学报;2013年
7 杜浩;消费萧红,是文化的媚俗[N];经济日报;2014年
8 刘忠;端阳节前说萧红[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陈辽;第一部写萧红的长篇小说[N];文学报;2006年
10 桑永海;何人绘得萧红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3 黄晓娟;雪中芭蕉[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琳;萧红及其作品的生命追寻[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仙花;萧红:凝视荒凉[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D];青岛大学;2003年
4 王琪玮;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黄蕾;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小英;萧红文学创作中的文体意识与个性化叙事[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晓晨;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许嫩红;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刘金嵛;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棉;论萧红的悲凉情感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46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4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