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席慕蓉诗歌中的蒙古书写与族群文化记忆
本文关键词: 席慕蓉 蒙古书写 镜像表达 审美体认 文化记忆 出处:《当代文坛》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席慕蓉的诗歌创作与其蒙古族裔身份有着密切联系,但从其诗歌创作的前后期转变和自我建构的视角来考察其蒙古书写以及族群文化记忆,则历来被学界所忽视。战争离散经验下诗人身份和语言的"异质性",引发诗人自我认同的危机,构成席慕蓉早期诗歌文本中的镜像表达以及内在风格张力;后期"返乡"的多重时空体验,促使诗人在对蒙古在地景观的审美化书写中,将想象的原乡提升到文化原乡和心灵原乡的高度,诗人分裂的自我形象也在蒙古书写的审美体认中得以重塑。在对蒙古游牧文化和族群生存境遇的关照思考下,诗人着力批判了现代性视域中蒙古少数民族的心灵隐痛,以"史诗性"诗歌创作重构蒙古族群的文化记忆,表现出诗人游移于双乡之间"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观。
[Abstract]:Xi Murong's poetry cre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Mongolian ethnic identity,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his poetry creation, he examines his Mongolian writing and ethnic cultural memory.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poet's identity and language caused the crisis of the poet's self-identity, which constituted the mirror expression and the internal style tension in Xi Murong's early poetry texts. In the later period, the multiple space-time experience of "returning to hometown" prompted the poet to elevate the original country of imagination to the level of culture and soul in the aesthetic writing of Mongolian landscape. The split self-image of the poet has also been reshaped in the aesthetic recognition of Mongolian writing, and it is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Mongolian nomadic culture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ethnic groups. The poet focuses on criticizing the spiritual pain of the Mongolian minor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and re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memory of the Mongolian group with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poetry". It shows the poet's view of national culture of "harmony bu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ownships.
【作者单位】: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席慕蓉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她的早期作品如《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因其明丽简净的诗歌风格和对青春、离别、命运等人生命题的缅想而备受关注。学界在将其创作纳入新诗谱系的同时,对其诗歌的认识也往往止步于她感伤的青春书写,忽视了其诗歌创作的转变和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明;怜爱与珍惜——论席慕蓉散文的特色[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卞明华;席慕蓉诗歌的现代意识和古典情怀[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张丽云;浅论席慕蓉的创作内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4 胡牧;;一首关于“青春”的好诗——席慕蓉《青春之一》解读[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2期
5 袁璇彦;;和风细雨的美——评席慕蓉的《无怨的青春》[J];群文天地;2012年18期
6 樊洁;;浅谈席慕蓉诗歌中的女子形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年04期
7 杨自强;并非席慕蓉的“席慕蓉”[J];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04期
8 陈素琰;席慕蓉的艺术魅力[J];文学自由谈;1990年02期
9 江问渔 ,何亚子 ,梁伊人;“席慕蓉热”三人谈[J];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03期
10 孙生民;;重读席慕蓉[J];文学自由谈;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林于弘;;席慕蓉新诗的草原书写研究——以《我折迭着我的爱》为例[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林于弘;;席慕蓉新诗的草原书写研究——以《我折迭着我的爱》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3 樊洛平;;女性心灵的诠释——席慕蓉的创作心态情感方式[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明宇;席慕蓉:诗歌是我的痴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武翩翩;“诗歌引领我前行”[N];文艺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姜小玲;席慕蓉:一个在沙上写诗的人[N];解放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武翩翩;席慕蓉:“以诗为名”的秋天之约[N];文艺报;2011年
5 张光茫;触动人心的真情与忧愁[N];河北日报;2013年
6 娄奕娟;吟唱与愁思[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张亚丽;有一种丰富叫简单[N];文艺报;2010年
8 福建省文联《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 梁星;谁的时间草原不曾万马奔腾[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人也可以跟着诗一起成长”[N];东方早报;2011年
10 蒋蓝;鲍尔吉·原野:有难度的汉语写作太少了[N];文学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然;试论席慕蓉诗文的民族特性及汉文化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洁;论席慕蓉绘画对其诗文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3 赵善华;席慕蓉散文研究[D];华侨大学;2010年
4 赵炜;席慕蓉诗歌创作及其现象再解读[D];郑州大学;2007年
5 包萨日古拉;论席慕蓉散文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6 辛艳;把岁月沉淀的美镌刻成永恒[D];青岛大学;2009年
7 梁华珍;一条河流的梦[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璐;席慕蓉诗歌:在传播中盛开的奇葩[D];西南大学;2008年
9 赵雯雯;席慕蓉诗歌韵律及其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红梅;论席慕蓉的爱情诗[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4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5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