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的眷村生活史:个人记忆与时代经验——曾明财《台湾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读札
本文关键词: 台湾人 曾明 个人记忆 竹篱笆 个人生命 历史叙述 生活史 朱天心 离乡背土 不谙世事 出处:《南方文坛》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1相较于既往眷村叙事潜在的"论辩"(基于不同目的的意义"重构")性质,曾明财的《台湾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以下简称《台湾人在眷村》)却起念于一个较为素朴的目的:"因着时代产生的传统眷村,在台湾经历了五十余年时光,今日历经耆老凋零、眷村改建等因素,已逐渐消逝。讲到眷村,一般人往往直接联想到其所被赋予着的外省族群,竹篱笆内的生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e of the potential " debate " (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purposes ) in the previous village narrative , the Taiwanese who have been rich in wealth are in the village : My father is the old taro (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aiwan people in the village ) , and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50 years in Taiwan .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602175)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I2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67
【正文快照】: 1相较于既往眷村叙事潜在的“论辩”(基于不同目的的意义“重构”)性质,曾明财的《台湾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以下简称《台湾人在眷村》)却起念于一个较为素朴的目的:“因着时代产生的传统眷村,在台湾经历了五十余年时光,今日历经耆老凋零、眷村改建等因素,已逐渐消逝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瑛;;台湾离我们有多远[J];源流;2012年06期
2 张慧光;两种情致 一样旋律——从《母女浪游中国》到《我的台湾之旅》[J];当代文坛;1987年05期
3 阿里;台湾离我们有多远[J];东方艺术;1998年02期
4 施博;;意外之旅[J];世界博览;1985年11期
5 程小懒;;在台湾的日子——簿记之一:行走小镇[J];美文(下半月);2010年11期
6 蔡博艺;;我在台湾,我正青春[J];读者.原创版;2012年02期
7 安戈;;繁华之外的台湾[J];台声;2013年01期
8 苏建新;;林纾的台湾记忆略述[J];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03期
9 大毛;台湾行[J];广西物价;1997年11期
10 杨泽文;;浮光掠影看台湾[J];大理文化;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包恒新;;从台湾诗歌看海峡两岸之“缘”[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王义伟;再谈韩寒“太平洋的风”[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2 ;政治应该为文学服务[N];南方周末;2010年
3 孙燕华;徐仁修 台湾自然写作中的荒野探险家[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张圣华;以坚硬的笔写出百年巨痛[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陈映真;论“文学台独”[N];文艺报;2001年
6 黄涛;文化归属的反省与追问[N];文艺报;2002年
7 陈七妹;记忆之痛与文学之重[N];北京日报;2005年
8 孙郁;惦念的力量[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章缘;越界书写:台湾留美作家在上海[N];文学报;2011年
10 张志忠;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泰祥;《台湾新文学》(1935-1937)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王依善;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的记忆书写[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64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6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