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当代性”视域下的阐释焦虑与反思求变

发布时间:2018-01-31 18:49

  本文关键词: 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话语 全球化 当代性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处于"当代性"历史场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面对来自西方学术话语过度浸染之后的"失语症"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急需建立文学批评"中国话语"本土阐释范式的双重焦虑,需要从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评价阐释性实践活动出发,在厘清自我学科定位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实践,关注中国问题与本土经验,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资源及西方文化理论资源的三维对话中,克服自我阐释焦虑,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气质品格的文学批评范式,从而有效实现文学批评的意义再创造功能。
[Abstract]: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historical field of "contemporary". In the face of "aphasia" from the western academic discours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local interpretation paradigm of literary criticism "Chinese dis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literary criticism as an interpretive practical activity of literary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orientation of self-discipline, to actively intervene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hina's problems and local experience. In the three dimensional dialogue betwee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work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ory resources and western cultural theory resources, the anxiety of self-interpretation is overcome. To construct the literary criticism paradigm with Chinese cultural temperament, so as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re-creation func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分类号】:I206.09
【正文快照】: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跨国资本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也进入了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文学的创作、发展、流通和接受变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使文学的学科边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立元;;追求文本自在意蕴与阐释者生成意义的有机结合[J];学术界;2015年09期

2 张江;;前置结论与前置立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3 朱立元;;从文学批评性质、功能的定位说开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4 刘巍;;文学批评的温度、力度和风度[J];文学评论;2015年03期

5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批评为什么备受批评[N];人民日报;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吉华;;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当代性”视域下的阐释焦虑与反思求变[J];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05期

2 李自雄;;论“强制阐释”之后的当代中国文论重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3 马草;;论阐释、过度阐释与强制阐释--与张江先生商榷[J];江汉论坛;2017年01期

4 何光顺;;解释即生成——强制阐释论的生存论指向[J];学术研究;2016年11期

5 张文杰;;徘徊与求变:中国文论当代重建的三个维度[J];学术界;2016年10期

6 丁俊苗;;论文学典籍注释的统一性与层次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7 李自雄;;强制阐释、后现代主义与文论重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8 夏燕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当代性”意义阐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9 刘阳军;;“强制阐释”现象及其批判——兼反思百年中国文论现代化道路[J];文艺评论;2016年05期

10 李自雄;;中国问题、民族身份与理论创新——兼答王伟博士[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学批评的四大误区[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5期

2 端家明;文学批评:走出困顿的沼泽[J];马钢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杨尚梅;地方文学批评浅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赵慧平;关于文学批评研究的起点和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李丽芳;;需要概念越境的云南文学批评[J];当代文坛;2006年03期

6 汪旭东;;网络文学批评之我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吴俊;;新时代的文学批评[J];南方文坛;2009年05期

8 姜桂华;;文学批评问题的地域性观照——以辽宁文学批评为视点[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宋慧娜;;大众传媒语境下的文学批评——论当代文学批评的泛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李明军;熊元义;;文学批评的尊严[J];当代文坛;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古远清;;90年代的文学批评特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2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於可训;;漫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4)[C];2012年

4 余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门文学批评扫描[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5 黄念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6 王一川;;通向询构批评——当前文学批评的一种取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张冬梅;;传媒文学批评的话语形态及话语意义[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8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9 罗勇;;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徐岱;;当代中国文论的“文化失语症”——兼论文学批评的话语形态[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国昌;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N];人民日报;2010年

2 王春林;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一辩[N];太原日报;2010年

3 李桂玲;《当代作家评论》专题讨论重建文学批评[N];文艺报;2011年

4 杜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批评[N];河北日报;2012年

5 张剑虹;让文学批评回归批评本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6 闻言;向文学批评致敬吧[N];文艺报;2013年

7 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牛学智;文学批评不能随波逐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许民彤;真正的文学批评是真诚的[N];河北日报;2013年

9 梁鸿鹰;文学批评的在场与入心[N];解放日报;2014年

10 讷言;文学批评不是这样简单[N];太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亚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春燕;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7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8 雍青;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9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tD;雷达—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者[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2 王静;传媒文学批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显硕;巴人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秋红;网络文学批评:现状及其走向[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晓燕;政治解冻与文学批评生命的获得[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婷;网络文学批评特征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璇;“80后”文学批评者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君;1985:文学批评的转折与延展[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9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79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9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