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本文关键词: 晚清重大历史事件 诗歌 研究史 研究方法 出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晚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频发,催生了大量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作品。从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起,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反映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进行记录、研究。截至目前,对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起步阶段(晚清—1948年)和发展阶段(1949年—现今)。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呈现出诸多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研究者及其专著、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其次,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第三,研究角度和方法逐渐多元化。检阅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尽管进展和收获巨大,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如研究格局有失均衡,研究层面尚不深入以及研究视角和方法仍显单一等。
[Abstract]: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gave birth to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reflecting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The Qing Dynasty recorded and studied poems reflecting the great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various forms. Up to now.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eat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poetry has roughly experienced two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late Qing Dynasty-1948) and the developing stage (1949-presen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se two stages of research.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istics,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documents, researchers and their monographs, the number of paper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scope of research continues to expand; Secondly, the study of specific problems is deepened; Third, the research angles and methods gradually diversified. 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topic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a half, it can be found that despite the great progress and gain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 such as the imbalance of the research pattern, the lack of depth in the research level and the singleness of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method.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12BZW048)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诗歌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体,既是社会生活在文学领域的集中投射,更是诗人思想情感、心态乃至生存状态等方面高度凝练的文学形态,兼具言事、抒情等多种功能。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极大地影响着文学创作,一方面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热情,为诗人提供了创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亮光;;对历史事件的翻案文章不好作[J];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2 晓雨;;古为今用的讽刺和幽默[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马长山;;历史与时代[J];杂文选刊(下半月版);2004年02期
4 乔富源;;历史撷英四首[J];天津人大;2011年05期
5 翟];;我的2008:人运、国运[J];世界知识;2008年24期
6 陆林森;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幕后的故事[J];浦东开发;2002年10期
7 刘文科;;改变记忆[J];黄河之声;2010年23期
8 谢有顺;《麦城近作》(诗歌)[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9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10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3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6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于永森;;梦幻乡土世界里的“水晶球”——论徐俊国诗歌的精神“缺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润霞;伦丹;;2007年新诗纪事[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9 枕戈;;80后之“神性写作”与“口语写作”[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安学锋;;乡村犬趣[A];苍生文学(2013年第3期 总第93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3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4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5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6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8 张学梦(原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诗人需要自己的诗歌理论[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9 马平川;陕西诗歌在困境中坚守[N];文艺报;2009年
10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学研究所 赵志忠;少数民族诗歌的“纸上盛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3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7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志强;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研究(1979-1999)[D];暨南大学;2009年
9 刘竞飞;赵孟,
本文编号:1482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8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