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小说行踪结构叙事研究
本文关键词: 林语堂 行踪结构 小说 叙事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其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与众不同成就了文学上的独特性。学界此前对其小说的研究大都从文化、宗教等角度出发。而林氏小说自成一格的行踪结构叙事风格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从这一视角进行讨论,有助于更为深入地揭示其文学个性。林氏小说行踪结构叙事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以个人的行踪变化反映家族变迁,从而辐射社会全貌的叙事方式。林语堂最为人所熟知的“三部曲”就明显地体现出这样的方式,以人物不断变化的行踪来构成叙事过程,同时穿插进历史事件,通过家庭侧面反映宏观的社会现实和国家命运。二是转换叙事角度与叙事时空,将全知叙事与限制叙事灵活地进行转换,并充分利用作品中人物的视角进行叙事。同时利用作品中人物空间的移动变化串联故事情节。三是利用行踪叙事关照女性。传统中国下由于观念与身体的双重束缚,女性与“行”的关系甚为疏远。而林语堂在小说中建构了一种主体与外界紧张对立的模式,而正是在这种对立中,主体格调显露出来,展现了他理想中的“新女性”形象。在这种叙事模式中,林语堂的小说还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放浪者”形象。这些“放浪者”精神与理想的追求多是在行踪途中完成,其性格是随着行踪移动而逐步发生改变,不会出现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使得林氏小说中的战争书写颇具特色。他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行踪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因战争而逃亡的过程),反映当时的国内战争。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抗战起了一定的宣传作用。这种行踪叙事对“追寻”这一叙事主题便有了独到的演绎。这种行踪结构叙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语堂幽默、豁达的审美风格的形成。林语堂可以说是“两脚踏中西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独特的行踪叙事风格便是在受到中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继承后的创新。这对深入理解林语堂其人其作有重要意义。
[Abstract]:Lin Yutang is a famous schola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hos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make the literature unique. From the angle of religion and so on. But the narrative style of Lin's novel's self-styled tracing structure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It is helpful to reveal his literary personality more deeply.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cing structure of Lin's novel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changes of his personal movements reflect the changes of his family. Thus, the narrative way of radiating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society. Lin Yutang's "trilogy", which is best known to all, clearly reflects this way, which forms the narrative process with the ever-changing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and intersperses with historical ev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is to change the narrative angle and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 and to change the all-knowledge narrative and the restricted narrative flexibly, through the family side to reflect the macro social reality and the national destiny.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visual angl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to narr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movement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is used to connect the story plot. Third, the tracing narrative is used to take care of the female. In traditional China, due to the double bondage of the idea and the bo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action" is estranged. In his novels, Lin Yutang constructs a mode of tens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utside world, and it is in this opposition that the style of the subject is revealed. In this kind of narrative mode, Lin Yutang's novels also portray a series of unique images of "surfers". Most of the spiritual and ideal pursuits of these "surfers" are completed on their way. Its character is gradually changed as it moves, without too dramatic a plot. At the same time, This way of narration also makes the writing of war in Lin's novels quite distinctive. He reflects the civil war of the time through the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specifically the process of fleeing because of the war). This is to a certain extent a reflection of the civil war of the time. This kind of tracing narrative has a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rrative theme of "pursuit". This kind of narrative pattern of track structure has also influenced Lin Yutang's humor to a certain extent. Lin Yutang can be said to be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two fee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is unique tracing narrative style wa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It is the innovation after inherit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ly understand Lin Yutang's works.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清雪;;另一半的“弟弟”——读杨邪小说《弟弟你好》[J];文艺评论;2006年05期
2 晓苏;;小说的情节组合[J];文艺评论;2006年05期
3 陈军;;论老舍戏剧与小说的文本沟通[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罗立群;;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发展及文化特质[J];文艺研究;2007年12期
5 尹丽丽;;唐侠义小说之流变及成因[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岳喜祥;;谈小说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9期
7 张坤波;;浅析《叔叔的故事》中元小说手法的运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6期
8 牛胜超;;商业植入的新宠——小说营销[J];信息网络;2009年05期
9 王新新;;对比:一种小说结构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张永禄;葛红兵;;兼类小说的诗学观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波;唐岫敏;;自由和爱心——福斯特意大利小说对“国际主题”的发展[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郭长海;金菊贞;;南社小说概览[A];纪念南社成立9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王松林;;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背后的道德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邵维加;;论微型小说的外置情节[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5 杨金国;;唐代写梦小说叙事时间的个性研究[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6 谭湘;;“寻找”——问世间情为何物?——评《寻找妻子古菜花》[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7 张立国;;茅盾小说的时事性[A];茅盾研究(第三辑)[C];1988年
8 金鑫;;茅盾小说的传播与接受[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9 徐朔方;;评《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A];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10 汤哲声;;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的海派、津派和港派[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坤宁;商战小说掀畅销新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叶向东;《家具商人》:商战小说的突破[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文学所 文波;文坛评说反腐小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杨贵山;浪漫小说经久不衰的秘密[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陆梅;反腐小说出路何在?[N];文学报;2002年
6 李光斌;2002年少年小说掠影[N];文艺报;2003年
7 阎晶明;小说需要一种气质[N];文艺报;2007年
8 钱秀中;《女同志》通过连载引发团购[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郭娟;三流小说的“低级趣味”[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0 王光东;九十年代小说遗漏了什么[N];文汇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阳;小说本体论[D];复旦大学;2008年
2 苏晓芳;论新世纪小说的大众文化取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董斌;反腐小说的文化意蕴与价值[D];兰州大学;2007年
4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建辉;文化大革命时期主流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芳;80年代小说与西方荒诞思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张同利;长安与唐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8 康建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玉莲;墓葬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汪颉珉;小说《鸽子项圈》的叙事艺术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维莎;新世纪民工题材小说创作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亓雪莹;论“反腐小说”的叙事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韵佳;第二人称小说的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萱;论《礼拜六》小说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5 田甜;高中小说教学模式化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行媛;论古代白话婚恋小说中的梦境描写[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芊s,
本文编号:1534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534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