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思潮与女性写作
本文关键词: 新时期 女性主义 女性写作 出处:《当代文坛》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女性理论以及中国"五四"启蒙运动的双重影响。早期来自西方的男女平权思想与先进生活方式催生出中国女性的"生存经验",同时受"五四"女性思潮的影响,女性意识第一次全面觉醒,改良和革命所造成的与传统的决裂,使女性在婚姻、家庭、社会分工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变革,处于封建父权长久压迫下的中国妇女被唤醒,她们的社会地位与精神意识也开始发生了实际变革。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思潮的形成与一个世纪以来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历史演变都息息相关,是作为它们的一种表征而存在的。女性主义文学评价标准与人们关于社会的评价标准以及人的评价标准具有深层的一致性,和女性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也具有深刻的相关性。可以说,新时期女性主义思潮的建立与演变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百年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社会境遇、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的历史。
[Abstract]:In the modern sense,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Chinese feminism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women's theory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China. The early thought of equal rights of men and women from the West and the advanced way of life gave birth to the birth of "equal rights of men and women" and "advanced way of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surviv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women is influenced by the "May 4th" female trend of thought. The first all-around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break with tradition caused by reform and revolution, caused a series of dynamic changes in marriage, famil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o on. Under the feudal patriarchal oppression for a long time, Chinese women were awakened,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began to chang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ultural learning is closely related and exists as a representation of it. The feminist literary evaluation standards have deep consistency with the social and human evaluation standard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feminism in the new period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Chinese modern intellectual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The history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阳;;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女性文学史编撰的产生[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
2 曹阳;;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女性文学史编撰的问题[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3 胡明贵;;女性主义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互动关系检讨[J];东南学术;2013年04期
4 古远清;台湾女性作家80年代以来创作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谢有顺;女性写作新的难度──“呈现──女性写作书系”序[J];小说评论;2001年05期
6 冯晏;女性写作的现状和前景[J];文艺评论;2004年03期
7 吕晓洁;;女性写作与身体[J];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佘艳春;;女性写作:抚慰和疏漏——在“断裂”处浮出历史地表[J];江淮论坛;2007年01期
9 刘萌;;人鱼的舞蹈与歌唱——中国女性写作热潮百年谈[J];职大学报;2007年01期
10 张天景;;爱的复归与表达:构建女性写作的社会群体意识[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2 魏天真;;女性写作:从性别斗士到社会牛虻——以阿毛的创作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惠芬;;上海书写和近年女性写作中的性别与空间(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荣光启;;“夜半”的女性写作——阿毛诗歌解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胡彦;;女性写作:从身体到经验——兼论当代女作家的创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周瑟瑟;;镜中突围:诗性的逃脱——评阿毛《杯上的苹果》[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川鄂;混乱与秩序: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N];湖北日报;2014年
2 文学所 文波;女性写作持续趋热走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赵亦冬;女性写作——新世纪的话语霸权?[N];工人日报;2002年
4 傅浩;期待女性写作迈向更广阔的空间[N];文汇报;2001年
5 西篱;上海叙事与女性写作[N];文艺报;2013年
6 林丹娅 厦门大学文学院;女性写作:在混同中清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张保宁;女性写作应该与时代共振[N];光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冯秋子;江苏“女性写作”研讨引发思辨[N];文艺报;2002年
9 李劲松;女性写作的两难[N];重庆日报;2000年
10 竹林;女性写作:生命体验融于文学的血液中[N];解放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屈雅红;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2003年
3 徐坤;文学中的“疯狂”女性: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魏天真;女性文学的批判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旭;探究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女装风格的演变[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2 鄂文津;海外汉学家的明清女性写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扬;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底层关怀[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4 童彩华;社会空间视域中的网络文学女性写作[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5 安正国;对历史的另一种书写——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略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山郁兰;当代女性写作流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臧晴;论新时期初期(1978-1985)女性写作中的婚恋书写[D];南京大学;2012年
8 张小平;非虚构—新世纪女性写作的转向与突围[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唐晓玲;女性禁忌的破除与新时期女性写作[D];郑州大学;2000年
10 史莉娟;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新世纪女性写作[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35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53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