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文学的策略——评《新著中国文学史》
本文选题:中国文学史 切入点:五代文学 出处:《新闻与写作》2017年10期
【摘要】:正《新著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文学概论》上卷的基础上进行更加详细的补充所著。该书一共分10编:第一编,先秦文学,其中包括包括诗经、楚辞两个章节;第二编,汉代文学,包括文学倾向、辞赋、诗歌及建安文学四个章节;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其中包括文学思潮、诗歌、小说三个章节;第四编,唐代文学,其中包括文学运动、诗歌、歌词、小说五个章节;第五编,五代文学,包括诗歌一个章节;第六编,宋代文学,包括文学运动、歌词、诗歌、小说四个章
[Abstract]:A new book,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more detailed supplement on the basis of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10 parts: the first edition, the pre-Qin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s the Book of songs, two chapters of Chu ci, and the second part, The literature of Han Dynasty includes four chapters: literary tendency, ci Fu, poem and Jian'an Literature; part III, Literature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ncluding three chapters of literary thought, poetry and novel; part four, Literature of Tang Dynasty, including literary movement, Poetry, lyrics, five chapters of fiction; part five, literature of the five dynasties, including a chapter on poetry; part VI, literature of the Song Dynasty, including four chapters of literary movement, lyrics, poems, novels
【作者单位】: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分类号】:I20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燕;文科教学与“中国文学史”[J];文学遗产;2000年02期
2 张振龙;结合学生心理 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J];天中学刊;2000年01期
3 杜治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与“纯”文学史的兴起──论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编写[J];齐鲁学刊;2002年02期
4 ;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3期
5 王泽强;百年学术经典的巡礼与集萃——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萃》[J];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J];秘书工作;2002年09期
7 李明滨;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周兴陆;;窦警凡《历朝文学史》——国人自著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J];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06期
9 汪艳菊;《中国文学史学史》专题研讨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4年01期
10 王媛;“重建中国文学史理论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文艺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炯;;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史——写在《中国文学通史》12卷本出版之际[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3.3)[C];2013年
2 章培恒;;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柴剑虹;;敦煌古小说浅谈[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4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5 钱诚一;;关于《蚀》三部曲的评价问题[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羽;《剑桥中国文学史》:还原文学史的原貌[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杨泽文;百年千部“中国文学史”[N];湖北日报;2005年
3 杨泽文 ;中国文学史:与其高产不如优生[N];天津日报;2005年
4 白化文;《中国文学史讲义》读慨[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徐志啸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上海大学文学院 潘鸣;中国文学史还有可挖掘的新课题[N];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张炯;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史[N];文艺报;2013年
8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发展研究中心 任慧;“中国文学史”的前世今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章永宏;《中国文学史新著》“心”“新”相映[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游宝谅;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精瑛;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1904-1949)[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毓文;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施建军;建安文学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宏玉;民国时期文学史编纂的体系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2 梁诗晨;《剑桥中国文学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曾琦s,
本文编号:1691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9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