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间管窥汪曾祺的批评观
本文选题:汪曾祺 + 文学批评 ; 参考:《东吴学术》2017年03期
【摘要】:汪曾祺在各类文字中,对当时流行的文学批评样式和立场表达不同看法。他认为一些批评文章写得繁琐,缺乏胆识,又过于自信,过度依赖外来资源,没有真正自己发声的能力。他中意的文学批评,既深刻又生动,有着充盈的感性体验和价值互动,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情感对话。这跟他矢志追求的诗意、明快、淡远创作风格大体是一致的,也是对传统感兴式、评点式批评的捍卫与继承。
[Abstract]:Wang Cengqi expresse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popular literary criticism style and position in all kinds of writing.He believes that some critical articles are cumbersome, timid, overconfident, overdependent on foreign resources and unable to speak out.His favorite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is both profound and vivid, has a full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value interaction, is the emotional dialogue between life and life.This is consistent with his poetic, bright and light style of writing, and it is also the defense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interest and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光明日报;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元明;汪曾祺小说的单纯美[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黄灵红;论汪曾祺小说的抒情现实主义特征[J];学术研究;2001年10期
3 夏元明;汪曾祺“聊斋新义”的改写艺术[J];当代文坛;2002年04期
4 柯玲;汪曾祺特色的文化性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罗媈;论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母语化”的影响[J];求索;2003年05期
6 郭亚明;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情感品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胡秦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的文化意义[J];江汉论坛;2005年08期
8 杨红莉;汪曾祺的生命体验及其诗意呈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张永杰;;生命体验与故乡书写——汪曾祺笔下的昆明记忆解读之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田园;;从《职业》谈汪曾祺艺术陌生化的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罗岗;;“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再论汪曾祺的意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4)[C];2011年
2 刘雪莲;;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试论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平淡[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3 肖莉;;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杜进;;汪曾祺与屠格涅夫[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砖窑湾中心小学 尚进;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N];延安日报;2011年
2 武翩翩;“汪老是永远说不完的文学话题”[N];文艺报;2007年
3 刘忠;评林超然《二十世纪心灵的文学关怀——汪曾祺论》[N];文艺报;2006年
4 严迎春;汪曾祺小说中的民国高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顾村言;海上何处“听水斋”?[N];东方早报;2010年
6 刘军;认识梁慧玲:把古典赋予儿童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祝晓风 实习记者 刘维维;“书,是一种态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许淇;“鸟兽虫鱼”和“风花雪月”[N];文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霍九仓;汪曾祺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卢军;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发明;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汪曾祺散文创作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白婧;汪曾祺后期“故乡系列”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伍曙亮;汪曾祺新解[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马婷婷;论汪曾祺的三副“面孔”[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彭璇;汪曾祺小说与文化融合[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萍;汪曾祺后期小说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拱瑞;明清散文对汪曾祺散文创作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毛亚君;汪曾祺:“士大夫”的内与外[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筱;论汪曾祺小说的审美建构[D];华侨大学;2015年
10 庄灿;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征[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731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73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