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书法视阈下的唐代题壁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2 00:59
【摘要】:题壁诗,指在建筑物表面或物件表面创作的诗歌。唐代题壁诗是唐诗的一个子题。当诗歌创作进入唐代,以诗取士、以书取士带来的文化繁荣促使题壁诗也承应这一趋势,在题写场所与载体的丰富性、创作动机与方式的多样性、内容主题广泛性与艺术特色独特性几个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期间留存了许多经典的题壁诗案与作品。鉴于题壁诗是诗书结合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本文选择以题壁书法的角度为切入点,以唐代题壁诗的创作、传播与保存为结构,从创作之初、创作过程中及创作结束后几个阶段对唐代题壁诗作品进行考察,以期获得对唐代题壁诗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认知,并分析其当代承继的可能性。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确定研究范围,探源唐代题壁诗的研究背景并整理研究现状与问题,归纳书法视阈对唐代题壁诗的研究意义,条析唐代题壁诗的整体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唐代题壁诗的发展背景。简要梳理唐以前的题壁诗发展概况;说明“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发展迎来“诗书”的盛世,为唐代题壁诗的兴盛奠定了所需的文化、人才基础;以题壁场所与载体的丰富、内容与情感基调的拓展以及交通的便捷,分析唐代题壁诗创作发展的客观条件。第二部分,唐代题壁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其一,创作动机与方式。唐代题壁诗的创作动机内含于创作主体的题写方式中,以一般主体的题写与书写题壁诗为主,“独题”形式分为“重题”“留题”,“和题”形式分为“寄题”“同题”;以及仙鬼等特殊主体的题诗。其二,内容主题。唐代题壁诗的内容主题,以“世”“势”“事”“时”为分类,唐代题壁的内容进行归类,对其精神主题进行探讨,获得对唐代题壁诗内容主题文本的深入感受和参与。其三,文学与书法艺术特色,对唐代题壁诗的诗歌内容特色进行简要概括,并着重分析题壁多草书、飞白及篆隶,探寻题壁书法对题壁诗艺术特色的渲染与强化作用。第三部分,唐代题壁诗的传播。以题书所要求的题壁场所与载体的特点为出发点,重点考察唐代题壁诗的传播方式,以静态(书写场所与载体)传播为特色,同时辅以动态人际传播。在此基础上比较题壁传播与“口头”“抄写”传播,对其传播特点的优劣归纳整理,简要探讨题壁作品的保存方式。余论。以当代留存唐代书法手稿为例对唐代题壁书法进行窥探,对唐代题壁诗的诗歌与书法创作获得直观的视觉与情感体验;从当代传媒中的自媒体与唐代题壁诗的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唐代题壁诗研究的当代意义,探讨现代文化发展对唐代题壁诗的承继。
【图文】:

形貌,李白,赵佶,宋徽宗


从唐代题壁诗保存的方法与情况看,其保存的难度非常大,如若不将文字誊抄,基本上不逾百年便斑驳脱落,碧纱笼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延缓,多数题壁诗作都是通过纸质形式保存下来,由此,唐代题壁诗真迹保存的结果不容乐观。但是通过现世留存的一些唐代书法墨迹一窥当时题壁诗创作,也不失为推究唐代题壁诗书法原貌的一种尝试。以诗人诗作的手稿为例,手稿与题壁诗有较多相似之处,从创作动机看,都是挥笔急就,一气呵成的即兴创作;从创作书体选择看,都是以行、草为主,配合诗思泉涌 以今所存唐代诗人手稿为基础,,可对唐代题壁诗的创作形貌、情况进行一定探究。李白《上阳台帖》李白《上阳台帖》,现藏故宫博物院,高八寸八分,横一尺一寸九分,共五行二十五字。(《石渠宝笈》)约纵 28.5cm,横 38.1cm。帖上有清高宗弘历(乾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

李白,故宫博物院,阳台


李白《上阳台帖》卷,故宫博物院藏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旭春;;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J];美与时代(中);2016年08期

2 吴淑玲;;唐诗传播研究对重写中国文学史的意义[J];河北学刊;2014年05期

3 介永强;;隋唐高僧与中国书法[J];史学集刊;2013年05期

4 汤燕君;;论唐代文德政治背景下以诗取士与唐诗繁荣之关系[J];浙江学刊;2012年04期

5 任文京;;中国古代诗学书学互通论[J];河北学刊;2007年03期

6 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J];江汉论坛;2006年05期

7 李德辉;唐人题壁诗诸问题探论[J];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刘洪生;唐宋题壁诗词的思想价值[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瞿明刚;满壁存亡俱是梦——唐代驿站题壁诗的审美观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刘洪生;中国古代题壁诗的载体形式[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俊杰;唐五代文人传播意识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柯卓英;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由兴波;诗法与书法[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银川;唐宋题壁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34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34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