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庭珍诗学对中原诗学的吸收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22 14:16
本文关键词:朱庭珍诗学对中原诗学的吸收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代诗学是中国古典诗学发展集大成和总结性时期,诗坛诗学观点众说芸芸,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和肌理说。而云南的诗学文论产生于明,成熟于清乾嘉时期,虽较中原文论要晚,但以中原文论为基石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本土诗论家朱庭珍的《筱园诗话》,本论文将立足于该诗话,对朱庭珍在诗论中涉及的诗学理论作一个梳理,试图找出朱庭珍对中原四大诗学的吸收、借鉴、反思、创新与发展。文章着重探讨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的诗论主张与四大诗说和而不同的地方。朱庭珍将神韵说淡远的审美传统继续延续建构出自己“妙合自然”的超功利美学思想,又提出要“虚实相间,情景交融”补神韵说只强调“虚空“的不足;在尊“温柔敦厚”重视诗人人品与诗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无法之法”的创新思想弥补格调说的守旧和不善通变,将“诗以真性情动人”置于诗之可传的第一位,极力推崇诗歌的独创性,点出了正因为有独创才能呈现出诗歌的缤纷多样。他在诗学思想上吸纳了性灵说的进步性构建出内心说,同时也指出性灵说纵情之不足,强调作诗也不能忽视作者的学问,他不赞成肌理说只以学问为诗的狭隘观念,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学诗方法。可以说《筱园诗话》丰富和完善了我国诗歌理论的宝库,更是云南边地诗论家对中原文化吸收、碰撞和发展的最好佐证。
【关键词】:《筱园诗话》 诗学理论 吸收 发展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第一节 概述8-10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0-13
- 第三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5
- 一、研究缘起13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3-15
- 第一章 朱庭珍诗学与神韵说15-29
- 第一节 吸神韵之精华,继神韵之悠美16-25
- 一、味在咸酸之外17-20
- 二、虚实相间,情景交融20-23
- 三、学与悟结合的妙悟说23-25
- 第二节 完善神韵之说,创“妙合自然”25-29
- 一、“妙合自然”的提出25-26
- 二、“妙合自然”的审美意趣26-29
- 第二章 朱庭珍诗学与格调说29-43
- 第一节 承诗法之度,拓诗法之路30-39
- 一、诗之品与人之品31-34
- 二、诗之道在通变34-37
- 三、“温柔敦厚”诗教之本37-39
- 第二节 破格调之樊篱,建“无法之法”39-43
- 第三章 朱庭珍诗学与性灵说43-54
- 第一节 取性灵之真性,品独创之风情43-49
- 一、诗以真性情动人44-46
- 二、诗歌的独创性与多样性46-49
- 第二节 扬性灵真情,铸“内心说”49-54
- 一、朱庭珍对性灵说的批判49-51
- 二、成就“内心说”51-54
- 第四章 朱庭珍诗学与肌理说54-62
- 第一节 汲肌理之养,探学人作诗之方55-57
- 第二节 弃肌理之弊,学诗重酝酿涵养57-59
- 第三节 共赏苏黄,角度不同59-62
- 第五章 朱庭珍诗学的意义与价值62-70
- 第一节 撷众说之长,折中又融通62-65
- 一、善取四家诗说,自成诗学体系62-64
- 二、朱庭珍诗学特色64-65
- 第二节 寻朱氏诗论之缘,,点其价值与缺陷65-70
- 一、朱庭珍诗论背景66-67
- 二、朱氏诗论价值与缺陷67-70
- 参考文献70-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侍静睿;;朱庭珍诗歌创作浅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何世剑;朱庭珍《筱园诗话》之“诗法”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杨开达;朱筱园的“气论”内涵与溯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林红;云南古代文学理论对中原文论的接受和发展[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朱庭珍诗学对中原诗学的吸收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1687.html